分享

第五届湖北生态文化论坛:让“生态绿”成为乡村振兴的底色
湖北日报  2018-11-27 16:03:59

第五届湖北生态文化论坛:让“生态绿”成为乡村振兴的底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党的十九大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林业是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主体,是实现乡村生态宜居和“农村美”的根本举措,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富”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乡村治理有效和“农业强”的重要动力。

  11月21日,由省林业局和荆门市人民政府共同举行的第五届湖北生态文化论坛在荆门举行。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先进地区代表和省内各地林业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林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主题,畅所欲言。现摘登部分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以文化人、凝聚人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晓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大把“美丽中国”提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提出了详尽的生态文明建设举措,树立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里程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一年一度的湖北生态文化论坛,是助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论坛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为主旨,充分发挥了以文化人、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本次论坛以林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为主题,邀请到全国知名院士、业内专家以及先进地区的代表作主题演讲,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有高度、有深度、有说服力、有指导意义。

  绿色是乡村振兴的底色,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本次论坛通过充分研讨和交流,为全省林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坚定践行“两山”理论,助力荆楚乡村振兴

  湖北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新池:

  林业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支撑点。近年来,全省上下持续推进绿满荆楚行动、精准灭荒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和森林城镇、绿色乡村建设,建设了一大批“春入山村处处花”“满村花柳自青红”的美丽宜居乡村,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生态支撑。

  林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主战场。乡村振兴的重点、难点都在贫困山区。这些地方林业资源丰富,振兴的依靠在山、潜力在山、希望也在山。要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些地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近年来,全省每年新增油茶、核桃、中药材等林特经济30多万亩,已建成396万亩油茶基地、303万亩核桃基地、19万亩猕猴桃基地、167万亩的中药材基地等,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林业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力军。森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起源和载体,森林文化、湿地文化贯穿五千年华夏文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些经典诗句与山水美景及其品格象征都以文化形式得以永久传承。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林业生态文化又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得到新的丰富发展。近年来,各地举办不同形式的节会,如安陆的银杏节、麻城的杜鹃节、十堰的樱桃节,让人们在观赏自然美景中陶冶情操,让生态文化在乡村潜移默化,于无声处推动乡风文明和乡村有序治理。

  要充分发挥林业的多重功能,以绿色为底色、文化为底蕴、产业为底盘,助力荆楚乡村振兴。

  为湖北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作出荆门探索

  荆门市委书记张爱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荆门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市之路,先后获批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全国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全市15个乡镇被命名为“湖北省森林城镇”、320个村被命名为“湖北省绿色示范村”。所辖钟祥市被评为“世界长寿之乡”,京山市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

  我们着力构筑绿色屏障,推动“荒山变青山”。大力实施“绿满荆门”行动、“精准灭荒”工程,全市每年新增造林面积20多万亩,先后创成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国家级湿地公园、6条绿色百里长廊以及全省首个环城森林廊道。

  着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青山变金山”。充分挖掘林业的经济功能,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发展特色林业,大柴湖“中国花城”、京山对节白蜡小镇初具雏形;发展森工产业,以宝源木业、亚丹家居等企业为支撑的绿色建材产业城方兴未艾;发展生态旅游,大洪山风景区、漳河水库风景区游人如织。一幅以林业为核心、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我们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认真学习运用论坛成果,为湖北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作出荆门探索、展现荆门作为。

  我国林业兴、乡村兴的历史与现实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林业战略首席专家尹伟伦:

  古往今来,实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林业都是重要路径。

  翻阅《中华大典·林业卷》相关资料可知,历朝历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林业发展密切相关。三国时期,提倡农村植树造林,解决木材短缺难题,促进林果经济发展。宋朝起,倡导农、林、牧、副、鱼,相辅相成、综合经营,提升效益。历代治河工程,强调堤岸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建设。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实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湿地恢复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显著改善城乡生态面貌,广大民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乡村振兴的生态本底进一步筑牢。

  各地持续推动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法治林业、效益林业、人文林业、服务林业建设,实现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产业的同步发展、互促并进,推动了乡村生态经济发展。

  创建绿化模范县、森林小镇、绿化示范村,对乡村荒山荒地、道路、水系、村庄、“四旁”和农村庭院进行绿化美化,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集体林改、确权颁证主体改革、“三权分置”改革等涉林改革持续推进,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后续政策落实到位、集体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等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完善,使得林农的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湖北林业这些年发展成效显著,在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建设美丽乡村等方面,均有较好地探索,期待未来在乡村振兴中释放更大能量、贡献更多“湖北经验”。

  乡村振兴中林业应有的担当和作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守攻: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林业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应有更多新作为。

  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促进乡村产业兴旺。要高度重视发展质量,培育大生态大健康产业,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发挥科技支撑与引领,建立现代林产品市场,突出区域优势和特色,建立完善融资体系。

  推动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实现乡村生态宜居。全面强化森林经营管理,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科学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引领乡村乡风文明。利用我国乡村特有的茶文化、花文化、竹文化、森林文化等生态文化传统,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立足农村发展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强乡村的文化吸引力和内在凝聚力,推进以德治村。

  改善林区民生和社会化服务,助力乡村生活富裕。统筹城乡发展,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将林区发展融入城乡统一规划,将异地扶贫搬迁、生态宜居搬迁、农村集聚发展统筹安排,实现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下,林区、村庄与城镇融合发展。同时,广辟增收致富途径,让农民有林业财产性收入、林业经营性收入、劳务性收入,助力乡村生活富裕。

  振兴乡村必须有力地推动林业现代化建设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政策研究院院长范毅:

  城镇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城镇化过程会创造出巨大的需求和供给,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但是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同步推进,形成要素互动、产业分工、区域协作的新型城乡关系。

  振兴乡村,不是要在乡村建高楼大厦,而是要保持乡村特色,把人留在农村。随着城市人口收入水平更高,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庞大,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意愿更强烈。人们渴望高质量农产品、乡土生活体验、田园生活梦想、寻找乡愁记忆、生态产品。乡村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林业。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的同时,也必须有力地推动林业现代化建设。

  如果一个村没有树、没有花、没有草,就不可能宜居,更谈不上振兴。同时,林业产业发展,也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缓解农民就业压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林业还是弘扬和传承乡村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广泛分布在各地山头、湖边、田野、路旁、城镇和村庄的古树名木,既是优美壮丽的自然景观,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加强原生植被、古树名木、小微湿地保护,保持乡村原始风貌,让居民真正留住乡情、记住乡愁,既是保护,也能创造财富。

  “全国林改第一县”的乡村振兴之路

  福建省武平县委书记陈厦生:

  武平县是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抓起、亲自主导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发源地。2001年6月,武平以捷文村为试点,在全国率先开展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随后,武平林改实践模式逐步推向福建,进而上升为国家决策,后来被形象地称为林改“武平经验”。武平也由此被誉为“全国林改第一县”。

  林改推动了历届武平县委班子的思想转变,思想的革新带来了发展道路的转型,最终引领武平走上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从林改出发,贯彻生态文明新理念,成就了“全国林改第一县”的绿水青山。我们把实现“生态美、百姓富”作为核心目标和关键所在,率先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激发林业发展新活力;率先探索商品林赎买机制,让原本待砍伐商品林变身“绿色不动产”;率先探索借“林”扶贫,努力做到“不砍树也致富。

  从林改出发,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造就了福建“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的金山银山。绿色工业、生态工业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生态农业贡献高质量的供给。全域旅游插上腾飞的翅膀。

  从林改出发,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写就了“全国文明城市”的振兴篇章。通过林改,乡村里的林子变密了,乡亲们的腰包变鼓了,贫困户也都脱贫了,开启了美丽中国县域样本建设的新征程。

  林业让乡村建设有“面子”也有“里子”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导李景奇:

  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精神面貌、经济状况、人生命运、生存方式,要建成一批生态和谐、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生活富裕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

  森林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景观基础设施。日本的生态村建设、韩国的新农村运动,都把保护生态作为振兴乡村的重要着力点,实现了乡村振兴与生态改善良性互动。我国提出,2020年乡村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0%,2025年乡村人居环境接近或达到城市水平,2035年乡村人居环境达到或优于城市水平。新一轮乡村生态建设,必将带来大量的项目、资金、技术、信息和理念,给乡村绿化美化带来全新的发展机会。

  同时,林业产业本身就是复合产业。除具一般产业的共同属性外,还有自身的四大特性,即资源的可再生性,产品的可降解性,三大效益的统一性,一二三产业的同体性。林业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途径包括:特色经济林、花卉苗木基地、森林小镇、森林人家、生态文化村、乡村旅游区、森林康养等。直接从事林业产业生产的人员遍及城市和乡村。林业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社会就业机会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编辑:苏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