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慧建筑还需跨越多少“路障”
湖北日报  2018-11-21 17:45:58

  原标题:在物联网时代,房子不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而是“有血有肉”的“好伙伴” 智慧建筑,还需跨越多少“路障”

智慧建筑 还需跨越多少“路障”

图为:在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设计师研究了武汉的地理位置和纬度与阳光之间的关系,建筑立面既采光充分,又遮阳散热。(中南建筑设计院供图)

  书柜能够根据老师布置的书单自动下订单;穿衣镜能够根据女主人的身材、肤色,自动采购合适的新衣服;冰箱能够提醒主人“长胖了”,从网络购物车删除高热量食品的订单……

  11月19日,在汉举行的首届中国建筑物联网论坛上,嘉宾们描绘了令人心动的未来场景——在建筑物联网时代,房子不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而是“有血有肉”的“好伙伴”。

  该论坛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主办;中南工程咨询设计集团、湖北省勘察设计协会、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协办。

  聪明的建筑,啥模样

  物联网,英文名叫Internet of Things,即物物相联的互联网。

  建筑物联网是什么呢?中南建筑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熊江这样定义:“起点是传感器,终点是智慧生活。起点与终点之间,则是通过建筑物联网串起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3D技术等。”

  中南建筑设计院董事会秘书、总会计师张玮斌打了个比方:把建筑物比作人体,传感器就是人的五官和四肢,云计算是大脑,大数据则是海量的知识储存。而人工智能,就是建筑物联网的智能大脑,它能像人那样不断学习、自我进化,由小学生成长为博士。

  伴随着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的建设,建筑物联网正悄然兴起,并呈现出巨大发展空间,将一栋栋建筑变成可感知、会判断、能行动的智慧建筑——它能“看”,可识别是否有外人侵入;它能“听”,能分辨出是不是主人的声音;它能“感知”,根据温度、环境变化提醒主人,自动开关窗户,打开空气净化器。

  让设计师先行一步

  物联网,不断给建筑,也将给建筑的建设带来巨变。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全渠道事业部首席创新技术架构师董乃文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建筑工地上,可通过任何一个物体的识别,判断其是否应该在正确的位置出现;监控现场设备的运行情况,判断其是否在指定部位;通过识别罐车,判断其是否按照规定时间到达现场。

  张玮斌介绍,上述技术的应用,可减少70%的建模工作,提高建筑的建造、运营水平,节省工程造价。

  湖北是建筑业大省。在熊江看来,以设计为引领,推进物联网应用,是湖北从建筑业大省向建筑业强省转型的突破性途径。

  熊江建议,实行建筑师负责制,让设计师在建筑物联网中发挥更大作用。“比如说,在一栋楼里设计很多教室,通过物联网能发现,哪个教室用的多,就证明学生喜欢,哪个教室用得少,是采光还是温度不好,找到原因最终改善这个设计。让冰冷的建筑变活。”

  张玮斌说,设计院作为工程建设产业链的前端,要将这一切都整合在一张张设计蓝图上,形成建筑物联网生态圈,实现共建、共享、共赢。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大A工程网,就此进行了有益探索。作为全国首家工程全产业链服务互联网平台,目前已经聚合上千家关联企业。今年,该院新签合同830多个。如果全部装上建筑物联网,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前方,需跨越较多“路障”

  看到建筑物联网带来的未来场景,您心动了吗?

  智能门锁,管好你的家门;下班路上,点击手机,家里的电饭煲、空调自动打开;早上起床,窗帘根据设定的时间自动打开……与建筑物联网相关的技术与应用,已经让一些人开始享受别样的智能生活。

  更多厂房,开始“聪明”起来,引领产业升级。在施耐德武汉工厂,“EcoStruc-ture”平台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数据分析、移动服务和网络安全技术,连接起整个工厂,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能源消耗大幅降低。借助“以数字化双胞胎”为核心的数字化企业解决方案和物联网操作系统,西门子正将“工业4.0”变为现实。

  然而,这些只是局部的突破与应用。要实现专家们描绘的建筑物联网高级应用场景,仍需跨过很多横亘在前方的“路障”——成本问题。要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建筑物联网的智能生活,就要讲求经济、实用。不追求经济,容易导致成本过高,推广价值有限;不追求实用,仅是花架子,容易叫好、叫奇,但不叫座。

  还有安全问题。网络安全专家担心,随着建筑行业的现代化,来自黑客的威胁也会直接或间接增加。近期的其他重大安全事件,比如Equifax和Uber数据泄露事件,都显露出当前计算机系统的脆弱性。随着联网设备数量的激增,公司企业面临来自恶意黑客的新型威胁。

  不管怎样,曙光已经显现。“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云计算和物联网发展;工信部发文,重点深化物联网在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中,建筑行业必将成为下一个物联网应用的爆发点。”熊江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廖志慧 通讯员 宁叶子)

编辑:苏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