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黄石:从资源枯竭“破茧”转型
湖北日报  2018-11-21 09:46:46

湖北黄石:从资源枯竭“破茧”转型

图为:黄石,半城山色半城湖。(湖北日报通讯员 王剑 摄)

  “颜值逆天,黄石美得越来越认不出了!”

  刚刚落幕的湖北省运会,前来助阵的嘉宾纷纷赞叹;众多新媒体上,黄石亦是“圈粉”无数。

  新故相推舒画卷,丹青妙手向翠峰。昔日的矿冶之城,如今碧水蓝天、山明水秀,如诗似画。

  这绝不是刹那芳华,而是一座城市历经40年改革开放,不负韶光,铿锵绽放。

  转型发展,则是泼墨绘就这座美丽大城蝶变的如椽大笔。

  从“环磁湖”迈向“环大冶湖”

  半城山色半城湖。车游黄石,美景连连,独绕不出“湖”。磁湖温柔恬静,独具灵韵;大冶湖湖光叠翠,水色涟滟。

  襟江怀湖,依山傍水。黄石的城市发展离不开“水”。

  60多年来,由建市之初狭窄逼仄的沿江地带,逐渐向沿磁湖区域拉伸,实现沿江开发、环磁湖发展的两次跨越。

  但,这仍没有解决黄石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黄石跨越式发展的需求。

  大冶与黄石市区间,横亘着绵延20余公里的黄荆山脉;阳新与黄石市区间,隔着烟波浩渺的大冶湖。

  黄石发展需要更广袤合理的空间。黄石市委、市政府反复论证,在大冶湖区域规划建设一座450平方公里的生态新城。

  2013年夏天,屡受空间不足制约的黄石,迈出跨越大步——越过黄荆山,挺进大冶湖,从“环磁湖时代”走向“环大冶湖时代”。

  大冶湖生态新区是黄石复兴的着力点,标志着传统工业老城向现代生态文明新城迈进。

  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

  曾几何时,这里荒草丛生、淤泥遍地;而今,成了黄石“最美客厅”“城市绿心”。

  目前,投资180亿元的大冶湖生态核心区已经建成。月亮山隧道、筠山隧道、大冶湖特大桥,这“两隧一桥”和黄阳一级公路一起,将黄石城区、大冶市、阳新县连为一体,构建了黄石全域“半小时经济圈”。

  放眼望去,园博园、矿博园、奥体公园鳞次栉比,生态馆、地质博物馆、城市综合馆巍然屹立,市民中心、鄂东医疗中心、社会福利中心拔地而起……

  待看“双叶映湖蝶舞湖城”,一幅美轮美奂的新城画卷,正在黄石轴展云开。

  从“光灰城市”到最美工业城

  磁湖岸边千丝垂柳,绿意盎然,近水一望,湖底的沙石水草尽入眼底。

  散步在磁湖岸边的市民,纷纷拿出手机拍摄。

  徜徉在如今的黄石,第一感觉就是:干净漂亮。

  过去,不少居民的城市记忆是浓浓的灰色:冒着黑烟的高耸烟囱,“白衬衣不敢穿”“桌子刚抹过转眼又是一层灰”,“光灰城市”的戏谑中带着无奈。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2013年9月,黄石确立了“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战略,打破“资源诅咒”,换绿色发展之道。

  破污染之源,立生态之旗。先后否决了硅灰石、炼焦等100余个项目,对一大批污染大、能耗高的项目“端茶送客”;年投入近百亿元资金,修复治理辖区内327个开山塘口、5万多公顷石漠化荒地,抚平生态伤痕。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长江生态保护放在压倒性位置,仅用2个月时间拆除沿江123个非法码头,关闭131家露天采石场,关停沿江、环大冶湖等重点发展区域80%以上矿山。

  天更蓝、水更绿、城更美,让绿色沁润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和日常的生活细节——

  新冶钢,不再“燕过染灰”,20只黑天鹅怡然于排水池中;东贝公司,厂前的废水池中,则嬉戏着五颜六色的金鱼。

  黄石矿山公园里,面积达108万平方米的“亚洲第一天坑”,变身国家4A景区;大冶铁矿366万平方米的复垦基地上遍植槐树,每到四五月间,漫山槐花盛开,创造了“石头上开花”的奇迹。

  从工业遗址出发,黄石人把目光投向工业旅游,催生城市发展新动能。

  别出心裁的黄石人,又把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等,让铁轨线把这些工业景点串珠成线。人们坐上火车游黄石,在时光穿梭间欣赏工业文明的灿烂之花。

  黄石,这个百年矿冶之城,把“光灰城市”的帽子抛进长江,挂上了“最美工业旅游城市”的新名片。

  从资源枯竭到创新活力之城

  黄石,因矿而兴、因矿设市。

  然而,长期的采矿冶炼,造成了千疮百孔的生态创伤,资源的枯竭也给城市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转型,一直是这座城市的探索和实践。

  “穿新鞋、走绿道”。近年来,黄石推动发展从高碳向低碳、从黑色向绿色、从制造向创造转变,转型发展有新理念,用绿色指挥棒引领了城市转型之路。

  跳出资源找出路,探索“资源+”新模式,“老工业”换上“新马达”——

  黄石上达电子,每天有9000片柔性电路板从生产车间,发往全球最大智能手机液晶屏厂商京东方。

  依托高品位铜矿的资源优势,通过产业链招商,上达电子、欣兴电子、定颖电子等一大批龙头企业相继落户,黄石实现年产柔性电路板2000万平方米产业规模,成为继深圳、昆山之后全国第三大PCB产业聚集区。

  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让决策者有了更强的信心和定力,也有了更高的远见——

  2018年7月12日,黄石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始终遵循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全域一体发展,走质量内涵之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9月19日,黄石召开全市动员大会,吹响打造创新活力之城、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冲锋号角:到2025年,建成长江中游同类城市最具创新活力之城。

  黄石市委书记董卫民表示,始终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突出抓好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融合”,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创新,让黄石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

  一组数据为此写下注脚:近5年来,黄石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提升了12个百分点;上市挂牌企业103家,市场主体达到16万户。已经形成服装、模具、化工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7个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50个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冶劲酒、东贝制冷压缩机等20个产品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陶忠辉 通讯员 王剑)

编辑:苏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