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宜昌:山平水阔大城浮
湖北日报  2018-11-13 17:39:59

【不忘初心 将改革进行到底】【时代印记-消息列表】湖北宜昌:山平水阔大城浮

图为:三峡工程建设助宜昌成长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摄)

  宜昌,伴江而生,依水而治。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从一座峡江小城,成长为省域副中心。

  灵动之水峡江奔流,赋予宜昌人革故鼎新的基因;高峡平湖的伟力,洒下400多万宜昌人的汗水,成就世界水电名城。

  江水悠悠,万古长流。40年来波澜壮阔的画卷,在这里上演。“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郭沫若称赞宜昌的绝美画面,如今成为现实。

  两大工程 两次跃升

  65岁的杨爱娥喜欢沿着解放路、沿江大道转一转,看车水马龙,观繁华街道。1971年,16岁的杨爱娥来到宜昌时,这里还是江边小城,最高的楼不过五层。一条高低不平的主干道,车辆过处,满身灰尘。

  杨爱娥是孝感人,当时从祖国各地聚集到宜昌的有十万之众,为了共同的目标:建设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1970年至1988年,十万人肩挑背扛、日夜鏖战,为当年一穷二白的祖国建起了“动力心脏”。

  女推土机手杨爱娥1992年转战三峡工程,成为推土机队队长。最危险的活,她上;节假日和周末,她顶班。有一次大水漫过围堰,她冒着生命危险,将几辆推土机抢了出来。哪来的干劲?杨爱娥脱口而出:“这是国家对我们的信任!”

  1919年,孙中山先生提出修建三峡大坝的宏伟构想。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时,挥就“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豪迈诗篇。三峡工程1993年开工,2009年建成,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在宜昌实现。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峡大坝,对三峡工程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复兴,必须靠我们自己砥砺奋进、不懈奋斗;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两大工程降临宜昌,让峡江小城实现向中等城市、再向大型城市的跃升:葛洲坝工程,宜昌城区人口从17万增至35万;三峡工程,再将城区人口增至180万。

  两大工程的带动,宜昌经济快速发展,声名远播全球,一跃成为全国百强城市第55位。

  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说:“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支持宜昌加快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重大战略机遇再次汇集宜昌。

  兴利除弊 春江潮涌

  在宜昌市博物馆,收藏着全国第一份“三证合一”营业执照,公司法定代表人是枝江安福寺镇徐家嘴村的孟凡芹。

  早年,孟凡芹准备注册农产品贸易公司,但一打听,要跑好几个部门,办三张证,材料多、流程繁、来回跑、时间长……创业热情被泼了一盆冷水。“不改变,就是一潭死水;改好了,会涌起一江春水!”枝江市工商局副局长毛春林说。2014年6月,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提出改革工商登记制度,简化手续,缩短时限。

  让孟凡芹烦恼的三个证,分别是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涉及工商、质监、税务等部门。能不能把三个证合为一个,只交一份材料、跑一次路?工商与税务、质监沟通时,税务部门提出,上级没有合并,地方不宜试点,办公系统也没打通;质监提出,办证需收取148元费用,谁来收?

  眼看改革搁浅,枝江市政府站了出来:“时代在进步,要以方便市场主体为第一原则!”于是,政府牵头,一网审批,简化流程,市财政出资支付费用,终于实现“三证合一”。

  2014年6月25日,只用短短3天,孟凡芹就领到了全国首份“三证合一”营业执照。她说:“没想到,我的名字能和全国重大经济改革挂上钩!”不久,该模式推广到全国,其后我国“多证合一”的改革热潮,一浪接一浪。

  宜昌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忠远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宜昌承担国家级重大改革事项54项,已完成18项。承担省级重大改革事项37项,已完成29项。宜昌每名市级干部领办一项改革;向上海自贸区学习,比照差距,奋起赶超;将懂经济、敢创新的干部,放到改革创业最前沿;实施改革容错机制,鼓励干部创新试错,密集实施暗访督察。

  宜昌探索网格化管理创新,成为全国网格化改革先锋,入列2018年全国“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宜昌创新“互联网+分级诊疗”,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四多合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权分置改革、路长制等改革创新成果不胜枚举。

  千顷碧波 万古长流

  “前几年,大家闲聊时说的最多的是,这条河什么时候能下去游泳。”宜昌市夷陵区冬泳协会会员张江凌说。

  张江凌所说的这条河,是长江一级支流黄柏河,曾经污染严重。2018年初,夷陵区首届冬泳邀请赛在此举行,山清水秀,白鹭齐飞,市民逐浪撒欢,大呼过瘾。黄柏河的变化,得益于宜昌重大改革项目——长江宜昌段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

  两年来,宜昌取缔非法码头200多个,腾退并修复长江岸线60多公里,复绿总面积过千亩;关闭江河沿线规模养殖场130多家;长阳和宜都绵延230万平方米的网箱全被拆除。

  化工产业曾占宜昌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两年来,宜昌对134家化工企业启动“关改搬转”,关停34家,其余化工企业集中搬到园区,进行环保升级改造。到2020年,宜昌将实现沿江一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全面“清零”。

  宜昌在全国率先实施河湖长制;全国率先成立环保警察支队;成立湖北省首个流域性综合执法局;湖北省率先立法保护河流;实施生态补偿机制;设立全国首个“生态市民日”,实现生态小公民教育全覆盖。

  截至8月,宜昌长江干流出境断面总磷浓度同比下降35.8%,水质由三类升至二类。家住长江边的市民游洪民说:“近两个月,我看到江豚不下10次!小时候就爱看江豚‘打拱’,算起来已有20多年没这么频繁地看到江豚了。”

  “长江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一场大考,宜昌责无旁贷。”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周霁说:“宜昌将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加快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大变革’,努力在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上站排头,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一流”。(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唐宜贵 吴擒虎)

编辑:苏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