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业农村部武汉黄棕壤生态环境试验基地落户鄂州
湖北日报  2018-10-31 10:51:21

  原标题:投资近千万元 “愚公移土”1944吨 农业农村部武汉黄棕壤生态环境试验基地落户鄂州

  位于鄂州市华容区蒲团乡的一片试验田里,金灿灿的稻穗随风摇曳,一派丰收在望景象。可你知道吗?这片稻田下棕黄的沃土,是从50公里外武汉洪山区狮子街的省农科院南湖试验基地整体搬迁而来,耗时10个月,花费近1000万元。10月20日,“农业农村部武汉黄棕壤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在此落户。

  “六五”初期,我国建立全国农田土壤肥力长期试验监测网,选定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做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分析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肥力和环境的演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减少化肥污染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提出先进的技术模式和途径。其中,湖北省农科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承担了“黄棕壤性水稻土肥料长期定位试验”项目,迄今已开展试验37年,是我国长江中游稻麦轮作制度的唯一肥力长期定位试验基地,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性科学数据,取得了两项国家级科技成果。目前,我国坚持30年以上的长期定位试验点已不到10个。

  该项目试验基地原本位于武汉市南湖地区,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逐渐被城市道路、商品房包围,农田小气候也因此发生改变,基地试验环境已经影响到试验数据的准确性。

  试验基地是科研的重要基础和策源地。“保住科研资源数据,重新选址‘搬土’迫在眉睫!”项目团队有关负责人李双来介绍,2017年9月开始,团队在湖北省广泛搜寻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养分相似的试验基地,并经过模拟试验后,最终决定将试验基地搬迁至鄂州市华容区蒲团乡。

  地址选定了,如何将原址每一个试验田块原封不动搬到新址,最大限度保持土壤原样,是个难题。团队成员刘东海告诉记者,湖北的水田,地下水位较高,下层稀泥较多,搬迁难度很大。“搬土就像切豆腐、运豆腐一样,小心翼翼。”原址上的27个试验小区共有长1米、宽1米、高1.1米的试验土块1080块,每个土块重达1.8吨,总重量1944吨。每个土块编号、标记朝向,再将1∶1定制的铁格子模具用机器压进土里,在土块底部插入铁板托住土块,整体起吊,转运至货车上,运送到鄂州基地,按顺序放置土块,抽掉底板,脱模,将碎土填满土块之间的缝隙。“要保证土块完整,车不能颠簸,一车只能装6块土,一天最多运5车,遇上雨天就得停工。”回忆搬土时的情景,刘东海印象深刻。整个搬迁项目于2018年7月初完成,之后在新基地种上水稻,试验得以恢复。(湖北日报记者孟静)

编辑:苏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