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汇创新之力 筑活力之城——黄石全面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
湖北日报  2018-09-21 10:58:22

汇创新之力 筑活力之城——黄石全面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

图为:创新活力之城黄石

汇创新之力 筑活力之城——黄石全面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

图为:黄石新港

汇创新之力 筑活力之城——黄石全面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

图为:大冶湖特大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强调,新发展理念,创新是第一位的。要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

  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突出发展第一要务、激发创新第一动力、广聚人才第一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黄石,全国老工业基地的代表城市,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该如何发力?

  9月19日,黄石召开全市动员大会,正式吹响打造创新活力之城、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冲锋号角。

  黄石市委书记、市长董卫民表示,始终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突出抓好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融合,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眼光向外对标先进精准定位

  回溯黄石的发展史,人们会发现这是一座从来不缺少创新因子的城市。

  3000多年前,智慧的先民们在黄石大兴炉冶,开拓“世界第九大奇迹”——铜绿山古铜矿,冠绝当时的青铜文化,铸就辉煌灿烂的楚文化。

  近代以来,矿冶炉火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成就了汉冶萍、华新水泥、大冶铁矿,新中国的“工业粮仓”傲然挺立。最早的铁路、最早的水泥厂、最早的电厂、最早的煤矿、最早的股票……黄石拿下多个“第一”。

  时间来到今天,黄石集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国家商标战略实施试点城市、湖北科技创新示范城市等于一身;新冶钢、华新水泥、有色、东贝、劲酒等一大批叫响全国、影响世界的黄石企业,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

  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已深深融入这方沃土。

  是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还是居安思危积极进取?于黄石市委一班人而言,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毫不犹豫选择后者!

  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的课题,黄石市委书记、市长董卫民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展开多轮密集调研。

  跳出黄石看黄石。

  2018年5月,黄石多个部门负责人组成调研专班,赴湖南株洲,广东东莞、佛山,山东青岛学习取经。

  一路观摩,一路学习,一路交流,一路思考。

  株洲市打造“中国动力谷”,轨道交通、航空、汽车三大动力产业蓬勃发展,9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佛山市推进“百企智能制造工程”和“机器引领”计划,生产性服务迅猛发展;东莞搭建科技、金融、产业“三融合”平台,创新科技金额信贷产品,惠及1265家企业;青岛是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核心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039家。

  是榜样的力量,是差距的压力,是责任的彰显,在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黄石扬鞭催马,蹄疾步稳。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黄石先后出台了工业强市赶超发展3年攻坚行动计划、百企技改工程3年行动计划、“东楚英才”计划、“金八条”、机器人及智能输送成套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创新驱动发展工程,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加速科技创新要素集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营造崇尚创新的良好环境;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和保险融资创新,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7月12日,黄石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始终遵循黄石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全域一体发展,走质量内涵之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发展为民,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奋力推动黄石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到2020年,黄石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以上,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到2025年,建成长江中游同类城市最具创新活力之城。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突破800家,形成2至3个千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三链”融合 主攻产业新方向

  工业是黄石的产业底盘,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新兴产业也不全是先进产业,要突出抓好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融合,主攻产业新方向。”黄石市委书记、市长董卫民冷静分析。

  2018年,黄石以力度空前的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品迈向中高端,让老树发新芽,换来行业一片欣欣向荣。

  在新冶特钢无缝钢管生产车间,一根根钢管裹着热浪滚滚下线。车间出口处,一辆卡车正在吊装上货,几天后,这批钢管将串联起一个个天然气管道。

  与火红生产场景同步的是技术改造——180平方米烧结机项目,炼铁高炉环保、安全、节能设施升级项目,制氧改造工程等10项技改齐头并进,总投资超过16亿元。到2018年年底,新冶特钢将形成年炼铁50万吨,炼钢120万吨,年产无缝钢管80万吨、优钢棒材80万吨,实现产值70亿元、利税7亿元。通过技改,工业废渣全部回收,余气、压、热、水用来发电,真正实现零排放。

  在黄石,一批重头技改项目正在让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为企业注入勃勃生机:新冶钢30亿元炼铁产能置换项目、武汉重冶24亿元大型汽车零部件铸造生产线项目、华中铜业10.48亿元高精度钢板带箔项目、宝钢50亿元120万吨彩涂镀锌薄板项目……据统计,黄石全市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208个,计划总投资500亿元以上。

  创新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在带动新兴产业链式裂变。

  电脑显示屏、智能终端显示屏、液晶电视、3D打印机及耗材、VR硬件……在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10亿元的天玑智谷产业园,厂房还在装修,三条生产线已安装完毕。“产品突出智能特色,科技含量高,成色更纯。”该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2018年10月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8亿元。

  华力科技与华中科技大学产学研合作,成立院士工作站,研发生产高性能铝镁合金真空压铸件等新型材料,产品强度高、轻质化、耐腐蚀性强,应用于汽车零部件、通讯件外壳、机电件外壳、电动扶梯结构件、船用面耐腐蚀件等众多领域。“不再追求‘满汉全席’,不搞‘拣到篮里就是菜’。”黄石市商务委负责人说,科技型、可持续是县市区招商的共识,精准招商、高质量招商、招高质量商,是共同目标。

  产品成色,检验科技成色。黄石港区端出智能输送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西塞山区智能模具产业园,打造“中国模具材料谷”,把117家小模具公司整合到30多家。数量降下来,产能翻了番,产品走向中高端,产值超过80亿元;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区的宝钢黄石物流园将承接宝武上海部分薄板产能转移,打造中西部大型板材生产基地。

  黄石大冶湖国家高新区,汉龙汽车配套产业园铝合金轮毂车间一派繁忙,一个个闪着金属光泽的汽车轮毂“滚”下生产线,引得各县市区负责人驻足、拍照。总投资10亿元的轮毂制造项目达产后,将年产300万只铝合金轮毂,解决就业800余人,创利税2亿元。此外,发动机、内饰、汽车零部件等配套项目陆续开工达产。

  一花引来百花开。在黄石,项目带动产业链式聚集,效果明显,亮点频现。

  黄石大冶湖高新区,投资百亿的劲牌产业园机器轰鸣,马力强劲。大冶市委负责人介绍,以劲牌为圆心,华兴玻璃、劲佳包装、劲鹏制盖、海虹物流、新皇冠制瓶等总投资超过百亿元的技改扩能项目陆续上马,产业同心圆正加速放大。

  在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沪士电子二期厂房建设如火如荼。在沪士电子的带领下,定颖电子、欣兴电子、上达电子等相继落户,黄石成为全国第三大PCB产业聚集区。作为服务PCB产业的上游企业,位于下陆区的中铝华中铜业高精度铜板带箔项目二期厂房高高矗立,该项目投资10亿元,达产后年产铜箔9万吨,产值超过40亿元。

  一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优势企业迅速成长。芳通药业自主研发的皂素清洁生产项目成为国内示范,东贝压缩机单个品牌产销量世界第一,劲牌保健酒产量稳居全国首位。据统计,该市已有20多个产品竞争力居全国第一。

  全面创新 打造活力之城

  “通过产业链、全要素、全地域创新,推动经济、城市、生态、文化全面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厚植发展新优势,努力把黄石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最具创新活力的现代化城市。”董卫民掷地有声。

  在黄石市科技局局长王见祥看来,全面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二者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科技创新是基础。2017年以来,黄石组建了环保节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输送装备及工业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模具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多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产业研究基地,以项目为载体,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2018年4月召开的2017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黄石16个项目获奖。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2项,获奖数量居湖北省前列。

  科技创新的直观影响,体现在企业经济效益提升。

  2016年9月,湖北大江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余永富及其团队合作,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一年多来,院士团队以极高理论水平,为公司的科技进步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和科学的决策依据,并解决了公司不少生产技术难题。2017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47亿元、实现利润2317万元,对比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8.57亿元、利润1022万元,各项数据全面大幅提升。

  据统计,2017年,黄石新增科技创业企业239家、高新技术企业66家,转移转化重大科技成果80项,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27.25亿元,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95.84亿元,黄石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4.59%,同比提高3.35个百分点。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8.75%,居湖北省第3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43件,居全省第4位;共有省级重点实验室8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4家,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院士专家工作站31个,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15家,在孵企业1200家。2018年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黄石大冶湖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

  制度创新是保障。

  “原以为要一年半载才能动工,有了‘先建后验’,我们从申报到拿到施工通知单,仅用了3天。”定颖电子董事长助理李绍瑜拿到二期项目施工通知书时兴奋不已。这是黄石创新性实施“先建后验”模式开出的首张施工通知单。

  作为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黄石率先在湖北省进行“先建后验”改革试点。“先建后验”承诺审批制试行一年以来,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17个项目试行,项目总投资143亿元。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由平均78天减少至6天,平均缩短90%以上。“先建后验”“多证合一”“一个号码管服务”各项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让黄石拥有了优良的创新环境。如今在黄石,只要拿到了土地、规划、环评等三个要件,其他审批实行企业承诺、过程监管、事后验收,一般只要一周就可以开工建设,大幅度提高了项目建设效率。

  2015年以来,黄石每年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对项目和企业实行全过程、保姆式、精准化服务,帮助企业实施技改、促进企业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加速企业科研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黄石市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服务分中心,“1号窗口”永远为企业预留,6名专职代办员,实施“一窗受理、一门办公、一对一全程”代办各类审批事项。“光报建环节提速,还无法保证企业在6个月内办完所有手续。关键在于政府承诺,拿出最优的服务帮助企业推进所有手续的办理。”黄石市发改委审批科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黄石市行政服务中心专门在黄石经开区开设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服务分中心,推出上门办、商量办、缺着办、联着办、省着办、带着办的“六办”服务模式,为每个企业确立一名专门的代办员主动送审批帮办上门,开启绿色通道容缺审批,缩短企业审批时限。

  新时代,新征程。创新奋进,时不我待。

  抢抓机遇,厉兵秣马,全面创新撬动全域开花,黄石经济正在驶入又好又稳的快车道。

编辑:苏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