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城:“养殖村”变身“生态村”
湖北日报  2018-09-14 11:08:15

  8月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宜城市流水镇余棚村,小桥流水,草木繁茂,空气清新,如果不是深入走访,谁能料到,这里竟是有名的畜牧养殖村。

  余棚村年出栏肉牛1000头以上,年产生粪便量4000至4500吨,以往人畜混居,牛粪随意堆放,对周边土壤及水环境造成影响,群众对此意见颇大。

  一边是不堪承受的生态环境,一边是村民赖以生存的致富产业,两者如何平衡?

  2017年,宜城市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科学划分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按照合理布局、科学选址、严格审批、资源化利用、循环发展的要求,实现区域养殖密度、规模和结构的合理配置。

  余棚村成为首批受益村。村支部书记张伟告诉记者,实施肉牛养殖生态循环一体化项目,按每户60平方米标准,在远离水源地的地方兴建3600平方米肉牛养殖舍,实行集中养殖,将腾出的老旧牛舍改造成草料间。

  为有效处理畜禽粪污,村里建起年处理5000吨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中心,对牛粪统一收集、转运,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发酵,生产1500吨商品有机肥。

  记者看到,村头一排排整齐的养殖舍内,有的肉牛悠闲地踱步到半敞开式机器中喝水,有的伸出头到料槽里吃青草,牛舍的一侧,粪尿混合物通过机械刮板,进入地下储粪池,做到干湿分离。

  种养结合,循环利用,余棚村乘势建起了有机蔬菜和水果种植基地,不施农药、不施化肥,蔬菜、水果不仅长势好,而且色泽和口感都得到了明显提升,有机菜、有机果得到当地多家连锁超市的认可,价格普遍比普通菜果高出1元以上。

  张伟介绍,村里还吸引了不少游人来采摘蔬菜瓜果,乡村旅游氛围渐浓。看到家乡的变化,不少外出的村民回到村里创办种养合作社、家庭农场。

  产业转型升级,业态更加多元化,余棚村向着生态有机村前行。

  在宜城,像余棚村这样的转型故事遍地开花。目前宜城市368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完成粪污综合治理改造,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6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65%,初步实现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成为“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通讯员 樊丹)

编辑:苏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