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视力健康知识 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
长江日报  2018-09-05 16:39:51

  原标题:近视不能只“治”不“防” 让视力健康知识 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

  9月4日,武汉市中小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表示,学生视力健康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在政府主导下,学校、家庭、专业防控机构各尽其责,齐抓共管,才能实现“不近视、迟近视、慢近视、低近视”的理性防控目标。

  更新观念,近视眼一旦产生,难以逆转,因此,不能只“治”不“防”,更不能“病急乱投医”,寄希望于“一技、一方、一法、一药、一器”能够一治永愈。从3岁起就为孩子建立《视力健康档案》,孩子视力健康阶段就要重视、采取预防措施,通过健康教育、监测预警、综合干预、动态管理维护好孩子的视力健康。让视力健康知识进校园、社区,提升全社会健康素养。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眼屈光变化最快的一个阶段,规律是沿着“远视→正视→近视”的方向变化,12岁后才由远视眼发育成正视眼,呈不可逆走势。因此,建议家长要为孩子按时开展视力监测,掌控眼屈光发育趋势。

  养成良好用眼习惯,阅读、书写姿势正确, 学习环境采光要好,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40分钟远眺5-10分钟),坚持做好眼保健操(每天2次),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小学生10小时)等。(长江日报通讯员方思)

  ……………… 链接 ………………

  近视的危害与误区

  近视眼不仅会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诸多影响与不便,影响将来的升学和择业;一旦发展成为高度近视还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视网膜脱离、白内障、青光眼、黄斑积血、黄斑变性、玻璃体液化变性等)而致盲。

  由于近视的并发症大都发生在眼球的后节部位,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激光手术等近视眼矫正方法,仅仅只是起到了矫正视力、解决眼睛“看得清”的问题,并不能降低高度近视眼眼后节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近视是如何产生的?

  近视是指眼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的折射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学生近视眼中,绝大部分是单纯性近视眼,其主要影响因素:采光、照明条件不佳等不良视觉环境导致视觉疲劳和脑疲劳;近距离高强度用眼,以及过早、过多使用电子产品;户外活动不足。

  近视的产生分为二个阶段:其一,生理性阶段(假性近视),又称可逆阶段。它是持续近距离高强度用眼,使睫状肌发生痉挛,导致眼生理变化(眼动参数改变,假性近视产生),这一阶段视力“下降得快,恢复起来也快”,远视力下降只是一种现象,问题出在眼肌上,眼球的生物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眼轴尚未异常增长),是可逆的,可以预防,也可以治疗的。

  其二,生物结构改变阶段(真性近视),又称不可逆阶段。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假性近视阶段并解决这一问题,那么眼睛为了看清近处目标,视网膜就会主动向后延长生长进行“寻焦”,此时,眼生物结构就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眼轴异常增长),成为了真性近视。

  呵护好孩子的眼睛·武汉在行动②

编辑:苏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