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在 2017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
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讲习嘉宾:邹进泰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湖北省有特殊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
“需求侧”在变化,“供给侧”要跟上时代脚步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三农”工作方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期以来,农产品供给总量不足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增加产量是农业政策的重心所在。提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种深刻性体现在哪里?
邹进泰:改革开放初期,基于长期的农产品短缺,我国一直提倡的是产量多多益善,农业领域的政策举措主要围绕“增产”二字展开。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各种主要农产品产量连年攀升,极大地满足了我国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从1990年前后开始,我国的初级农产品生产开始出现供过于求和卖粮难的苗头。在今天,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人们不仅要求吃得饱,而且要求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如何适应时代变化预判未来“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走势,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高级化需求,成为农业农村发展必须面对的新的时代课题。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思维的惯性,以及对于外部国际环境的担忧,中国的农业生产还是在单纯的扩大面积和不断增产的快车道上继续猛跑。对于“N连增”追求和达成目标的成就感,掩盖了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敏感和未雨绸缪。其结果,一方面是对于食品安全、品质、口味等多样性的市场需求忽视,另一方面是在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条件下,低端和低效的农产品被大量生产和浪费,供给没有很好适应需求变化,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破解这些矛盾和困局,必须从供给端发力,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改革成效,关键要看农民钱袋子鼓起来没有
记者:我们常说湖北是农业大省,我省主要经济作物产量稳居全国前列,油菜籽、淡水鱼等农产品产量多年保持全国第一,但农业发展水平与一些省份还存在较大差距。从供给侧而言,湖北需要从哪些方面着力?
邹进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理念更新、体制改革、实践创新等方方面面。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目的,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民不断分享改革成果。
湖北是农业大省,但产量很大而附加值低,产品多而品牌少,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农产品,一度被贴上“粗、大、傻”的标签。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湖北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稳粮增收为重任,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转变方式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以依法兴农为保障,着力稳定产能、调优结构、提升质量、激活市场、提高效益,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向功能更加全面、形态更加高级、分工更加深入、结构更加合理、发展更可持续的中高端迈进。
要调优产品结构。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布局结构,通过深度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优质高效渔业,增加适销对路农产品供给,继续压减供过于求矛盾突出的“大路货”品种,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切实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让区域特征更加凸显、区域品牌更加响亮。
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为发展思路,把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和绿色发展理念引入农业,积极探索“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型、融合型发展模式,构建多业态、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关键点,加快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展农副产物综合利用。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根本的、首要的问题
记者:在农村生产能力逐渐提高的同时,我们也时常看到全国各地出现农产品大量滞销的问题,比如今年湖北一些地方就出现了鲜桃等农产品大量滞销的现象。破解这样的困局,从供给侧而言,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作出调整和改变?
邹进泰:一些农产品遭遇的价低卖难的问题,正是显示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艰巨性。这样的问题警醒我们,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为改而改,而应该立足农业生产现状及经济社会特点,既要解决结构问题,也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发展思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调整农业结构,但总体上却一直存在着农业结构性失衡。分析原因可以看出:有的产品早已供大于求,但在政策信号上没有及时做出调整,生产源头与市场需求脱节。对农产品收购补贴政策的单一依赖,虽然对保供给发挥了直接作用,但同时也使得生产者远离市场甚至不看市场,长年累积,财政包袱沉重,补贴一有变化,又容易造成不种甚至弃耕,对保供给带来隐患。因此,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根本的、首要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发展思路。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思路方向上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把解决短期难题与远期发展结合起来。要在源头上牢固树立围绕需求、围绕消费进行生产和调整的观念,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手的作用,让农业生产者真正成为市场经营主体,使种植养殖结构与市场需求匹配。同时,更加注重政策的长远导向作用,在现代农业进程中,哪些是政策确保的,哪些是市场做主的,让生产者清清楚楚,让经营者明明白白,既要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也要从源头增强赢利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增强对价格涨跌容忍度,推动现代农业真正强壮起来。
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联动,能够减轻国内耕地、水等自然资源的压力,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由以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注重市场导向,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结构调整的基本要点在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结构调整的主体是近年来新型经营主体,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他们是商品农产品供给的主体,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
具体来讲,去库存,就是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粮食等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降成本,就是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农业科技进步,采取测土配方等方式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减少农业物化投入;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途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补短板,就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