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书屋”的孩子们收到图书后非常高兴
7月27日,中南民族大学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的6名队员结束为期1年的支教任务,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中学返回武汉,而队长任鹏飞还坚守在乃东,向刚到西藏的第20届研支团的队员们交接工作。任鹏飞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研支团目前在乃东开展了邦吉美朵艺术课堂、高原书屋、笔友计划等支教特色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了支教项目的延续性,必须做好对接安排”。
克服高原反应一周上18节课
美丽、洁白、神圣,是支教队员们进入西藏的第一印象。乃东中学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河谷地段,平均海拔4500米,交通不便,师资力量相对缺乏。
“抬眼向四周望去,眼前白茫茫一片,全是难以逾越的雪山。孩子们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想飞却飞不出去。”队长任鹏飞一年前第一次踏上乃东的土地,便被孩子们求知的眼神感动。
平均每天要上3个班的课,一周上课6天,在高原完成这样的支教工作并不轻松。缺氧、干燥、强辐射,在进藏的路上,队员们就已经体会到了环境的恶劣。任鹏飞回忆,火车开过兰州后,凌晨2时,他被列车上的医生叫醒,得知一名队员发生严重的高原反应,面色难看,呼吸不畅,呕吐不止。“严重的高原反应会引发肺水肿,救治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虽然出发前我们学习过相关的知识,做了很多准备,可当它实际发生时,还是一团乱。”幸运的是,队员服药后情况得以缓解。
融入街舞元素编排课间操
单科最低分只有30多分!满怀激情的6名支教队员被学生们第一次月考的成绩泼了一盆冷水。经过逐一谈心,队员们发现,语言不通是教学的最大障碍。在乃东,汉语教育相对薄弱,很多学生的汉语是依托学校老师的持续辅导和耐心纠正才得以提高。为此,队员们调整了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汉语,辅助图画、动作等进行教学。
为丰富乃东中学学生的第二课堂,舞蹈表演专业的支教队员熊晴怡与该校次旺拉宗老师一起,编排了一套既有流行元素又有民族特色的课间操。熊晴怡介绍,课间操一共有三个部分,第一、三部分是藏族锅庄舞与内地广播操的结合,第二部分则融合了街舞元素。“让我惊喜的是,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带的藏族韵律,给了我很多启发。”熊晴怡说。
如今,熊晴怡编排的舞蹈已经成为该校邦吉美朵艺术课堂的一部分,满足了孩子们对艺术的渴望。
建起6个高原书屋
在每周仅有的1天休息时间中,支教队员们也没有空闲下来,而是备课、家访、做公益活动,陪孤儿们打球、画画,给他们做心理辅导。
让任鹏飞印象最深的是到学生加措家进行家访的经历:加措平时要先徒步走2个小时的山路到镇上,再搭公交到学校,因为老师家访,他特地先赶回家,再骑上摩托到镇上接老师们。“加措的家庭并不富裕,家访时,他父母拿出珍藏很久的上好牛肉干招待我们。在了解到加措的化学成绩从48分提高到70分,其他各科成绩也有很大提高后,他父母一个劲地感谢,我们心里很感动。”任鹏飞说。
据悉,山南很多学校的学生很难接触到课外书,为了开阔藏区学生的视野,中南民大研支团从2015年开始,通过线上线下爱心人士的同心协力,先后建立了6个高原书屋,让知识的火种在雪域高原播撒;为了让藏区学生更真实、更快速地了解到世界的变化,研支团还开展了笔友计划。每年,百余名中南民大的同学都会通过书信与乃东中学的学生交朋友。
“柴米油盐,教室宿舍,作业伴良宵。一年桃李,芬芳满园,已经挂满树梢。”这首中南民大研支团团歌《爱的歌谣》中的歌词,成了支教队员们的真实写照。任鹏飞说,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把最青春的我们献给最可爱的你们”的诺言,会把接力棒一届一届地传下去,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实习生李雨凝 通讯员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