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四个着力”到“四个切实” 高质量发展的“武汉答卷”
长江日报  2018-07-23 08:56:12

从“四个着力”到“四个切实” 高质量发展的“武汉答卷”

光谷公共服务中心办证大厅出入境管理处,市民通过智能化设备可一次办理出入境申报预受理、拍照、取证等事项

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从“四个着力”到“四个切实” 高质量发展的“武汉答卷”

武汉正在规划建设长江主轴这一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图为蓝天白云下两江四岸秀丽风光尽收眼底    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摄

  编者按:2013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深入港口、企业、乡村、社区,提出“四个着力”重要指示:着力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着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不断取得新成果,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新进展。2018年4月24日至28日,时隔5年总书记再次来到湖北,调研科技企业、生产车间和居民社区,考察长江经济带发展和经济运行情况,提出“四个切实”重要指示: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做好民生工作,切实加强作风建设。近日,长江日报记者深入各个领域采访,尝试发现和初步展现武汉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过程中的生动实践,以及这5年来所取得的新突破、新成效、新成果和新进展。

  1 推动高质量发展 武汉经济发展由快变强

  2013年的夏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格林美武汉公司等处视察时指出,要着力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要发展朝阳产业,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2018年4月,总书记再次来到湖北,在光谷等地调研时强调,武汉要大胆创新,把科教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势,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致力于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的嘱托正在三镇大地化为生动实践,一系列改革创新探索在这片热土生根发芽。这5年里,这座城市持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武汉经济发展正由快变强,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

  “资智聚汉”招揽260万人才,大胆创新为武汉带来巨大动能

  上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联合重组,新组建的中国信科集团在汉挂牌。这标志着光谷将加速成为我国5G产业重要增长极。

  2018年4月总书记在烽火科技考察时指出,建设网络强国需要“烽火人”加快脚步,更快占领一些制高点。时任烽火科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武汉邮科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鲁国庆说,他们将继续牢记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走创新道路、绿色道路,牢牢把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国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武汉调研座谈时,总书记指出:“在校大学生100多万人,去年30万大学生留下工作,这是一笔宝贵资源。武汉要把科教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优势。”针对科教和人才优势,武汉大胆创新,尤其去年以来大力实施的“四大资智聚汉工程”,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无限活力。

  在武汉,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快速崛起。诺奖得主、产业战略人才、大学生、专业技能人才等纷至沓来,260万人才托起武汉创新高地。

  产业调整和科技创新正在塑造武汉的新时代精神特质,改造着这座城市的深层肌理。

  武汉招商引资项目民企过半,民营经济助推武汉高质量发展

  当下,投资100亿元的高德电气军民融合新光电产业园及基金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筹备。6月,武汉民营龙头企业高德红外,在2018年武汉市招商引资大会·民营企业专场上签约打造这一项目,这也是签约总额合计2260亿元的47个项目之一,它们将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很有感触,他说,总书记两次调研武汉光谷,为高科技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他们公司新建了两条国际一流的高端制冷型红外芯片生产线。

  长江日报记者看到,在光谷展示中心里,总书记观看过的企业展台已经全部焕然一新,自主创新的民营企业名单在不断增加:

  锐科激光,持续引领中国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发展,上月刚上市;禾元生物,全球首创“稻米造血”技术,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已进入临床研究;武汉天马、华星光电、联想、华为等,都在光谷深耕,“芯-屏-端-网”万亿信息化产业集群崛起。

  2017年武汉提出要大力发展以高科技企业为主体的新民营经济,更足的创富动力、更高的创新活力、更强的商机捕捉能力,正在源源不断注入武汉经济发展,为武汉整个城市的发展按下了快速键。

  如今,民营企业正成为武汉重要的投资来源,泰康人寿、小米科技等在汉设立了“第二总部”,国内知名民营企业纷纷在汉落户。

  截至2017年年底,民营经济占武汉市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达41.9%。截至目前,武汉市招商引资项目,民企保持了半数以上。

  两江四岸铺就百里画廊,江城逐步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新典范

  2013年,武汉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一场声势浩大的百里画廊建设工程在两江四岸全面展开。

  2017年6月,在汉口、武昌、汉阳三地的江滩相继完成建设后,青山江滩也正式对市民开放。不负自然馈赠,当年被洪水一遍遍冲刷涤荡的堤外,成为独具滨江魅力的人民乐园。

  武汉长江堤防江滩综合整治工程——武青堤段从全球92个城市的174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世界C40城市奖“城市的未来”奖项,成为唯一获奖的中国城市。

  传承城市水文化的生态名片,我市积极探索“大湖+”环境保护、产业创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等发展模式,以“四水共治”为突破口,建设优美宜居的滨水生态绿城。

  后官湖绿道、金银湖绿道、沙湖绿道等多条绿道串联生态走廊,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往休闲观光。作为武汉最闪耀的明珠,东湖水质迎来拐点,主湖水质进入“Ⅲ类时代”,同时也因水上马拉松等赛事,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近年来,武汉市结合城市绿楔保护,实行“三线一路”管理,留足滨水空间和绿化缓冲带。6300余平方公里基本生态控制内,实现了对生态要素“应保尽保”,对不符合基本生态控制线准入要求的项目“零审批”。“不能填江、不能填湖、不能环湖铁桶式开发”等规定成为铁律。

  万众瞩目的南岸嘴,在2000年动迁后,这片土地一直没有被开发。如今,等了近18年的南岸嘴有了方向——规划优化武汉长江主轴,打造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

  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武汉长江主轴正向着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新典范的目标加速迈进。

  2 “三乡工程”再升级 武汉乡村振兴模式推陈出新

  两次视察湖北,习近平总书记走访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深入田间地头,他强调,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要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我们要着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不断取得新成果,切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5年来,在总书记指引下,武汉切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把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大力推进“三乡工程”,吸引支持各类人才服务乡村建设发展。

  “三乡工程”推出升级版,共享农庄笑纳“新村民”

  带院子的农家别墅,门前屋后种满柿子、枇杷、橘子,时令水果伸手可摘,收获的玉米、莲米等农作物在谷场上晾晒。7月7日,5名市民自发组成的下乡看房团来到黄陂区六指街新博村,立刻被清新的空气、悠闲的生活、宁静的乡村和淳朴的民风所吸引。

  “每家租户都算新村民,还可免费提供一片田地或果园!”市民们参观发现,这个远近闻名的南水北调移民村,村内水泥路平坦整洁,路灯、自来水、网络等一应俱全。装修一新的二层小洋楼面积196平方米、年租金6万元,可拎包入住,在“新村民”配套菜地、百亩苗圃种植园,随处可以体验农耕之乐。

  新博村是武汉实施“三乡工程”的一个缩影。武汉市农委新农村建设指导处介绍,2017年以来,武汉市先后出台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

  共享农庄起初只是土地和农产品的共享。2018年5月,武汉市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新路径,鼓励探索“三乡工程”建设主体与村集体、村民合作,共建共享。

  预计2018年底,武汉市将建成2000户共享农庄,2020年完成100个行政村、1万户共享农庄建设计划。武汉市还将打造2至3个以都市田园综合体为依托的共享农庄集聚区。

  匠心铸造农业“芯片”,科技兴农模式推陈出新

  “感谢武汉科技特派员为我们送来了脱贫致富的良种!”前不久,武汉市农科院水产所专家来到蔡甸区沉湖水产基地,现场推广大白刁、鳜鱼等武汉研发的优良鱼种和养殖技术,让养殖户们大开眼界。

  2018年初,武汉市农科院有128名专家获得首批市级科技特派员资格,专业领域涵盖了作物、水产、蔬菜、农机等领域。这些特派员将主要投身“三乡工程”建设和精准扶贫,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指导和配合技术需求单位组织实施一批应用型科技项目,针对产业发展进行技术指导、咨询与培训等工作,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种业被誉为农业的“芯片”。近年来,从鄂莲系列莲藕、抗热萝卜、太空茄子,到江汉肉鸭、长江特色经济鱼类等,武汉研发的农业科技新品种不断涌现,部分品种的研发水平处于国内乃至国际前列。

  武汉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吴大志说,该院实施农科合伙人计划,先后获批建设8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对接各个涉农区,集成推广一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

  2018年2月,武汉市政府发布相关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将“武汉·中国种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种业科技研发中心,实现种业产值1000亿元。

  加快推进“互联网+”,培育现代新型职业农民

  7月9日,位于新洲区凤凰镇毛家冲村的一座徽派院落内,“点溪园”古法红糖生产厂负责人陈爱国端坐电脑前,轻点鼠标就将两盒红糖产品卖给了一位远在安徽的客户。

  毛家冲村曾被列为省级重点贫困村。2年前,在城里打拼多年的陈爱国决定回乡创业,他请来古法红糖手艺传承人,在村里种植了500亩甘蔗,建设既能观光,又生产古法红糖的农业园区。上市不久,遇到了销售难的问题。在武汉市供销社农村电商公司帮助下,陈爱国带着团队试水网上销售,在线上、线下进行免费推广,取得良好效果。

  村支书程纲全告诉记者,2018年1月,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毛家冲村成立了武汉首家农村电商服务站,和供销电商公司搭建了供销e家、微店等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如今,10多户留守村民纷纷“触网”,有的跟着学习电商运作技巧,有的委托供销电商帮忙售卖农产品。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武汉现代农业教育中心负责人介绍,2018年农校将培训4000人。2018年上半年已完成农口专业技术培训等共计2000多人次。

  长江日报记者黄师师 李佳 周韧 宋磊 汪甦 王雪 通讯员张宏 李良鹏 周小平 吴昊 李高平 韩宏   本组稿件统筹:陈丹 刘功虎

编辑:苏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