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塞山前文化节 万人空巷送“神舟”
湖北日报  2018-07-05 14:54:34

西塞山前文化节 万人空巷送“神舟”

图为:“神舟”登江现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雷巍巍通讯员石勇摄﹚

  长江南畔,黄石西塞山前,一艘龙形“神舟”在人们簇拥下缓缓入水,顺江而下,渐行渐远。

  7月1日,持续40天的黄石“西塞神舟会”迎来压轴大戏——入水仪式。人们赋予它好听的名字:“神舟”登江。

  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

  “西塞神舟会”发端于黄石西塞山区道士袱村,距今有2000余年历史。如今,一年一度,盛大、隆重。

  “神舟会是村里的大事。”74岁的“西塞神舟会”会长贾德生每年忙得不可开交,但乐此不疲。

  唱大戏是“西塞神舟会”的保留节目。7月3日,神舟宫前广场,一场地方大戏热闹开场,观众从舞台台口一直排到江堤。

  “西塞神舟会”最隆重的时刻,是7月1日“神舟”登江那天。当地百姓纷纷走出家门,扶老携幼赶到江边,目送“神舟”入水远行。

  “村里像过节一样热闹。”村民卢帮基介绍,除了当地人,还有从鄂州、蕲春、大冶、阳新等地赶来的群众,观众几万人。

  世界非遗的中国名片

  2006年,“西塞神舟会”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中国端午节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次所申报的端午节,就是由“西塞神舟会”与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南“汩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端午习俗”共同组成。

  据介绍:2009年申报端午节世界非遗时,一开始,中国端午节并未打动评委。端午节赛龙舟,原是我国多地纪念屈原的传统方式,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眼中,这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规定动作”。直到“西塞神舟”出场,独一无二、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顿时让评委眼前一亮。

  在保护传承中发扬光大

  传承非遗文化,最好的方式是保护。“西塞神舟会”拥有40人的传承队伍,2018年又补充了4名“新鲜血液”,年纪最小的30来岁。“西塞神舟会”省级非遗传承人、73岁的刘会伦表示,“西塞神舟”长7米、宽2米、高5米的龙形造型自古不变,篾编纸糊的传统手艺也没丢,80年前的扎制图纸保存至今,每一块篾片的走向都有严格要求,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特色。

  据了解,当地政府在政策和经费上也给予支持。沿江16家非法码头全部关停拆除,将建成西塞神舟广场,为之提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通讯员 王剑 易细全)

编辑:苏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