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堰:景村融合 让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湖北日报  2018-06-28 09:48:01

十堰:景村融合 让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图为:郧阳子胥湖。(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姬廷顺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饶扬灿 戴文辉 通讯员 李应均

  王永林家住十堰市三堰擂鼓台,每到周末,日程总排得满满的:去黄龙看郁金香,或到马家河赏鲁冰花,想跑远一点,就到房县岩屋沟体验登山探险,碰上下雨天,也能爬爬市内的四方山。“好玩的地方越来越多,玩的花样也越来越多,感觉假期都不够用!”

  越来越多的十堰市民,正产生这种“幸福的烦恼”。

  差异化 百花齐放风味不一

  几年前,十堰人还不用这么纠结。比如说看花,周边好几个景区,但花的品种类似,花期相近,去了以后就是赏花、拍照,“看了一个,就不用看第二个。”但现在,各景区做出了不一样的“花”文章。

  茅箭区的秦巴生态植物园,主打“生态”牌,500亩梯田花海与原有的山体结构、植被融为一体,游客看花、赏景、爬山,彻底回归自然。

  张湾区的黄龙一号生态园,除传统的郁金香节,2018年全力打造研学亲子课堂,孩子们来这儿玩泥巴、种玉米、挖野菜,玩得不亦乐乎。

  郧阳区樱桃沟的着力方向则是民俗:规划面积2.2万平方米、含39栋仿古建筑的樱桃小镇已投入运营,游客可以赏民俗表演、尝民俗小吃,秦风楚韵,古色古香。

  “以前是一窝蜂地上,现在则是‘酸甜苦辣、风味不一’。”十堰市旅游委主任边疆表示,各景区都在寻找、突出自己的特色,守正出奇,“守住尊重市场规律这个正,同时在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产品与服务的设计、经营模式、要素整合上大胆创新。”

  在这种思路下,十堰旅游产业呈现百花齐放之势。

  武当山深度挖掘道教文化资源,推出“武当369”品牌,吸引游客“慢游”,用心体会“道”;郧西县依托七夕文化和上津古镇,正在构建旅游圈;郧阳区加快建设凤凰岛、子胥湖等景点,开发水体旅游带和城郊游憩带;有的景区在“险、奇”上找出路,丹江口的武当大明峰、房县的岩屋沟,依山修筑栈道,适合探险、拓展。

  画外音

  游客的旅游需求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头”:有看头、有疗头、有玩头、有行头、有住头、有学头、有吃头、有拜头、有买头、有享头、有说头、有回头。十堰的景区要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选择其中的几个做到极致。

——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锋

  全域化 茶旅整合处处是景

  黄墙黑瓦,酒幡轻扬。在房县土城镇土城村,黄酒民俗村建设正进入收尾阶段,共计改造200户民居,新建14户黄酒小屋和博物馆。工程预计9月完工,重阳节正式开放。

  房县地处武当山与神农架之间,路过的游客很多,但很少带来消费。该县旅游局局长段爽希望通过黄酒村吸引往返两山的游客留步,“喝碗酒、吃顿饭、带包茶。”

  竹溪县自然景观资源丰富,但截至目前,该县没有一家4A级景区。“这几年,都是竹溪人去外地旅游,来的人不多。”该县旅游局工会主席刘慧说。今年4月,湖北茶文化游暨十堰万里茶道之旅活动在竹溪启动,吸引近万名游客,游茶园、看茶戏、听茶歌、观茶艺、品茶宴,一举打响“茶旅融合”招牌。“受地理、资源、文化等限制,各县市区的旅游发展有快有慢。同时,游客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十堰市一盘棋,在景区联动、产品融合方面下功夫。”边疆介绍,十堰按照全域旅游思路去统筹资源要素,在舞动武当山这个“龙头”的同时,各县市区纷纷发力,在项目建设、品牌推介、基础设施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数据显示,十堰已发展宾馆饭店、农家客栈、特色旅馆2000余家,床位13万张;旅游公路提档升级200多公里,游步道、旅游栈道300余公里;旅游厕所近400座。“各景区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十堰旅游这个大IP。”“我们是‘龙头’,带动其他景区发展是我们的责任。”武当山旅游局局长费利民表示,武当山把游客和一些旅游项目往其他地方“匀”,让他高兴的是,各景区近年来苦练“内功”,都有拿得出手的“绝活”,能够满足挑剔的游客。

  画外音

  发展全域旅游,需要做到“八推进八统筹”:推进规划统筹合一、推进资源统筹利用、推进设施统筹配套、推进产业统筹融合、推进品牌统筹创建、推进市场统筹营销、推进民众统筹共享、推进发展统筹合力。

——湖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李开寿

  生活化 旅游资源舒适就好

  乡村即景区,山水即景观;旅游即生活,生活即旅游——这是武当山特色民宿的最好写照。

  福地居33号由传统农家小屋改造,木门矮窗、果园菜蔬、山林茶地,将自然与古朴完整保留;太和紫隐民宿内,古琴、古木、奇石、锦鲤、书香相辅相成,韵味悠长;隐仙别院里,客人可在庭院中抄写经书,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色,让游客体验到回家的感觉,真正静下来、慢下来、留下来。”费利民说,“武当369”品牌的核心就在于,让游客忘却俗世喧嚣,在武当山过几天神仙生活。

  茅箭区茅塔乡王家村有家“山里猫居”客栈,距离城区25分钟车程,有7间家庭套房,背倚竹林,面朝农田远山。更有意思的是,民宿的墙上有各种猫的彩绘,到处可见和猫相关的元素。“猫喜好安静、不被打扰。来这儿的游客应该也抱着同样的期待。”老板霍女士说,客栈于2017年10月开业,现在已收获一批回头客。“旅游发展到现在,风景游、景区游已不能满足游客需求,更多人将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边疆说,十堰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民宿,给游客真山、真水,提供异地生活方式,“这是我们转型的方向。”

  据统计,十堰已发展特色民宿800多家,新建各类乡村游园、游憩点200余个。这些景点的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高度契合,完善乡村道路、水电、房屋改造、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的同时,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增收脱贫。

  在武当山,以前被闲置的民居如今成了香饽饽。太和紫隐80%的工作人员是附近村民,服务员年均收入5万元左右,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20%。“休闲养生游、乡村游是最大的两支潜力股。我们要提供一批天然、简单、有故事、有感情的旅游目的地,让游客满意、村民增收。”边疆说。

  画外音

  要留住游客,就要在提高舒适度上下功夫。十堰要建设有特色的景区,吸引天下游客,同时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做好服务,让更多都市人到乡村赏美景。

——中国策划协会副会长吴鹏飞

编辑:苏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