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生边走边学调查长江沿线生态
长江日报  2018-06-11 15:12:24

  原标题:长江日报小记者“长江大保护”研学结业 小学生边走边学调查长江沿线生态

小学生边走边学调查长江沿线生态 

6月7日,学生们在长江荆州段进行水质检测

小学生边走边学调查长江沿线生态

6月6日,学生们在中华鲟研究所参观

小学生边走边学调查长江沿线生态 

学生们在麋鹿保护区参观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杜肖雨 摄

  6月5日,长江日报联合武汉市大兴路小学开展“做长江大保护小使者”研学活动。24名来自大兴路小学的长江日报小记者开启了他们的长江大保护研学之旅,在实践中边走边学。

  5天时间里,学生们从武汉出发抵达宜昌,再顺长江而下,来到荆州、 石首。他们每6人一组,分成4个研学小组,分别对长江水质、长江水环境、长江水生物、长江水利航道建设等课题进行调查研究。6月9日,同学们带着满满收获回到武汉。

  测水质 小学生给长江做“体检”

  研学之行中,长江水质检测小组的同学们在宜昌中华鲟放生点、荆州大堤、荆州引江济汉船闸、石首天鹅洲豚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首港工业码头进行了水质检测。

  6月6日,在宜昌市沿江大道“长江珍稀鱼类放生点”,同学们开展了长江水质检测。长江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他们有条不紊拍摄记录、取样检测。水质检测小组组长周瑞琰一一记录下水样PH值、溶解氧、透明度、浊度、余氯等数据。完毕后,周瑞琰高兴地说:“这里的水质可以打个高分,数据都在平均值以上。”

  大兴路小学科技老师张伟说,学校有一套专门测量水质的设备,每个月都会组织学生去汉江测量2次,这次是他们第一次在长江进行水质检测。他介绍,判断水质需要很多数据的支撑,比如PH值、溶解氧、色度、浊度、余氯、高锰酸盐指数等。“从同学们获取的各个点位检测数据来看,长江水质情况良好,不过影响水质的因素很多,希望明年能在同一时期再测量一次。”

  水质检测小组成员许嘉豪是第一次参加“保护长江”生态研学活动。这次研学中,他和同学们亲手测出了长江水质各项数据,每天还会把检测结果汇总,和老师、组员们一起讨论。“我们检测到的数据都在平均值以上,长江的水能够保持良好状态,是因为有很多人在保护它。”

  观航道 了解船只如何过船闸

  长江航道调查小组的同学们也是收获满满。5天中,他们走进宜昌城市规划展览馆、引江济汉船闸、石首港工业码头,了解长江文化和水利建设。

  “门开了,船要进来了!”6月7日,学生们来到荆州市引江济汉船闸,在控制室观摩货船过闸,学习长江航运知识。同学们眼睛紧紧地盯着监控画面,黑板大小的显示屏上,有6个监控视角,24小时观察船闸动态。画面中一艘装载沙石的货船正在靠近,闸室的门缓缓打开,等待着船只“入室”。“一艘千吨重的船过闸大概需要40分钟。”船闸工程师彭威指着屏幕上的闸室告诉学生们,船只进入闸室后,通过水位的高低变化,让船舶克服长江流域的水位落差,从而快速过闸。

  看完船只过闸,男生管军豪格外兴奋:“因为有了船闸,再大的船也能在长江来去自如。”他说,通过研学他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经过三峡船闸时,要遵循小船“坐电梯”、大船“爬楼梯”的原理;引江济汉船闸对过往船只免费开放,长江的水利建设雄伟壮观,更便民利民。

  访长江生物 与麋鹿、中华鲟“亲密接触”

  长江水环境调查小组、长江水生物小组的同学们在这次研学中的收获“图文并茂”。学生们来到宜昌中华鲟放生点、三峡大坝、荆州大堤、石首麋鹿和豚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了解长江生物生存状态。

  最让学生们心动的“风景”要数石首麋鹿和豚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在保护区,学生们看见麋鹿种群在原生态的湿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嬉戏,这片1.5万亩的保护区,就是它们的“世外桃源”。

  在宜昌市,同学们走进中华鲟研究所,在研究所专家的带领下,观摩了鲟鱼馆、标本馆、水族长廊,还在生产养殖车间了解中华鲟的生存条件。被称为“水上大熊猫”“活化石”的中华鲟如今不仅珍贵而且非常稀有,据了解,目前世界仅存的野生中华鲟数量已经不足100尾,且逐年递减。

  中华鲟、麋鹿、江豚都是长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生物,它们的存在直接反映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保护它们其实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生物组的夏天元同学说:“看见麋鹿生活得非常幸福,我觉得很开心,真希望中华鲟和江豚也能在长江里快乐地生活。”

  水环境组应睿芪同学说,这一路上听着专家们的讲解,看到他们为保护生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备受感动。“以前觉得保护长江只是‘口号’,这次的研学让我看见了很多人为保护生态作出的贡献,也更坚定了我保护环境的决心。”

  (长江日报记者刘嘉  见习记者舒筱)

编辑:苏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