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线路与文化”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宜都开幕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2018-05-27 16:51:21

“线路与文化”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宜都开幕

“线路与文化”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宜都开幕。(供图 宜都市申遗办公室 )

  国际在线湖北消息:5月26日,以“线路与文化”为主题的宜都、五峰、鹤峰、石门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宜昌宜都市开幕,8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宜红文化挖掘、保护、传承与发展。

  宜红茶是我国三大红茶之一。史料记载,1876年,鄂西地区开始生产毛红茶;1951年,中国茶叶公司宜都红茶厂成立,统领湖北、湖南2省16个县的宜红茶收购、精制和出口。在宜红茶的转运、精制和出口过程中,宜都逐渐成为宜红茶加工贸易中心。

  当天上午,开幕式由宜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申遗办主任陈珊珊主持,宜都市委副书记王世斌致欢迎辞。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部、中国古迹遗址理事会、复旦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农业农村部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武汉大学、中国建筑设计院、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三峡大学民族学院等21家单位的84名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并实地参观考察了宜都境内的宜红古茶道遗存点。

  宜红古茶道是“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宜都境内的宜红古茶道,是水陆并行的红茶运输线路,其中,陆路为骡马道,保存完好的有熊渡浆踏子坡段、大小麻林段古茶道,总长度约5公里;水路以载重4吨以下的“摇摆子”船为主,沿途有众多渡口、码头等遗存点。

  与会专家参观考察后表示:这些历史遗存,真实反映了宜都作为宜红古茶道上的重要节点,在宜红茶转运、精制和出口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对宜红古茶道的研究、传承、保护和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近年来,宜都市高度重视宜红茶品牌推广及宜红古茶道申遗工作,组织专班人员考察整理境内宜红古茶道遗存点,已整理出宜都境内的老码头、古渡口、茶叶仓库、茶庄、明清古街、碑刻、石阶路等古茶道遗存点30个,并完成《宜红古茶道宜都境内遗产点及其价值》等学术研究,为后期保护和开发打下了基础。

  开幕式上,湖北宜都、五峰、鹤峰和湖南石门四地共同签订《宜红古茶道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作书》,谋划以建立宜红古茶道保护利用协作联席会议、成立保护利用专家委员会、制定《宜红古茶道保护条例》、统一编制宜红古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等方式,合力对宜红古茶道线路遗产进行整体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

  湖北省文物局综合处处长官信说,宜都市申遗办组织开展的实地踏勘调查工作成效显著,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证明宜都历史上是宜红茶的生产集散转运中心,符合宜红茶文化线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关要求。希望专家们结合宜都的资源状况,为宜都的申遗工作问诊把脉,出谋划策。

  据介绍,此次研讨会共收到相关学术论文59篇,内容涉及宜红古茶道在“万里茶道”中的定位,与茶道相关的茶产区、茶历史、茶文化、古茶道遗存等,肯定了宜都作为“宜红古茶道”中重要的集散地和对外运输转运站的历史地位及意义,也为宜红古茶道参加“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重要国际商道,从福建崇安、湖南安化等重要茶叶产区起,途经江西、湖南、湖北、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等8省区,经蒙古国进入俄罗斯,被称为连通中俄的“世纪动脉”,之后继续延伸至中亚和欧洲,全长1.3万多公里。(文 陈登良 陈玲玲)

“线路与文化”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宜都开幕

“线路与文化”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宜都开幕。(供图 宜都市申遗办公室 )

“线路与文化”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宜都开幕

专家学者参观考察大麻林宜红古茶道。(供图 宜都市申遗办公室 )

“线路与文化”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宜都开幕

专家学者们在宜都红茶厂(今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参观考察宜红生产线。(供图 宜都市申遗办公室 )

“线路与文化”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宜都开幕

专家学者们参观考察邻苏巷。(供图 宜都市申遗办公室 )

“线路与文化”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宜都开幕

宜都、五峰、鹤峰、石门四地签订《宜红古茶道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作书》。(供图 宜都市申遗办公室 )

“线路与文化”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宜都开幕

宜红古茶道宜都市熊渡浆踏子坡段(供图 宜都市申遗办公室 )

“线路与文化”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宜都开幕

宜红古茶道宜都市水府庙巷(供图 宜都市申遗办公室 )

“线路与文化”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宜都开幕

宜红古茶道宜都市桥河码头(供图 宜都市申遗办公室 )

编辑:杨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