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郧阳五年补充150名年轻教师无一流失 惠及6000多名学生
5年补充150名年轻人无一流失 郧阳探索“铁打的校园铁打的师”
“一个个来,慢一点,不着急。”5月7日下午4时,十堰郧阳区杨溪铺镇鲍沟小学校园,22岁的张慧老师带着十几个孩子练习下腰、压腿、侧翻,这是他们每天课外活动一小时的主要内容。这些山里的娃娃们,几年前还“不知舞蹈为何物”,现在已经成立起艺术小分队,而且在全区排得上号。“多亏了张慧老师,也多亏了教师补充新机制,让学校焕发了活力。”校长魏保全深有感触。
山村校园变成欢乐谷
就在几年前,这个距离集镇还有近20公里的山区教学点,音乐、美术课几乎是空白。魏校长回忆,6名老师年纪都大了,教语文数学体育是没问题,但一上音乐课就头疼,“我们也不会,只能用多媒体或手机放歌,唱一遍暂停,再教孩子们唱。美术课更没法上,都是让孩子们自己玩。”2014年春节过后,18岁的张慧从郧阳科技学校毕业后来到这里,带来了一股新风。
“我是学音乐、舞蹈的,刚来时在学校备课吊嗓子,学生们都很好奇,感兴趣。”一个月后,张慧摸了个底,想不想学舞蹈?30名学生中,几乎所有女生都举了手,几个男生也羞涩地报了名。好,那就从基本功开始练!每天清晨或下午,小校园的草坪上,墙壁旁,孩子们开始训练。谁料到一周后,大半孩子打起了退堂鼓,哭哭啼啼不想练了。“基本功练起来又枯燥身上又疼,我也预料到了这个过程。”张慧是土生土长的鲍沟村人,从小喜欢跳舞,在2013年郧阳区对农村教学点老师进行定向培养补充机制的改革中,报名回到家乡,当上了老师。她清楚农村孩子的心理,沟通交流谈心,学生们又在这个“姐姐老师”的鼓励下,重回舞蹈队。
队伍一天天壮大。当年的六一儿童节,张慧准备了十几个节目,舞蹈、歌唱、三句半,撑起了一台晚会,孩子们的表现也“一鸣惊人”。校长魏保全记得,老师们、家长们和教育局的同行们,都连连夸赞“想不到”。
此后两三年,鲍沟小学的学生们在全区艺术节、汇演等活动中,以出色的演出收获了多个奖项。“农村孩子能吃苦,基本功扎实,一点不比城里孩子差。”张慧说,每个孩子都有梦想的种子,跳舞不是为了拿奖,是为了增强他们的信心,静待种子的发芽,让他们生活更加多彩。
让发芽的种子扎根西北山地
和张慧一样,何小爽也是通过定向培养补充机制在家门口当上了老师。刚刚上中职,她就与郧阳区教育局签订到农村教学点定向任教协议书,一毕业就在胡家营镇将军河初级小学(教学点)任教。“离家近,能照顾父母,扣除保险等,拿到手的工资有2000多元,我很知足。”
五年前,郧阳探索建立农村偏远学校学前教育教师“三定”培养补充机制;五年来,150颗年轻的“种子”撒向这片西北山地,撒向全区100多个教学点、50多个村小,惠及6000多名学生。
郧阳县教育局介绍,以前,教学点教师大多是当地民办教师通过考试转为公办教师的,随着时间的流逝,90%的教师临近退休,而年轻教师大多“人在曹营心在汉”,对乡村教育质量有一定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单位广泛调研,创新思路,制定并由县政府办印发了《郧县(2014年撤县设区)农村教学点学前教育教师定向培养补充机制实施办法》。从2013年至2017年,通过定村招生、定向培养、定点任教,每年定向补充30名幼儿教师学前专业教师,总共150名。这些老师纳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办理进编手续。若是离岗,所有待遇随即取消。到今年,这一办法已基本满足全区教学点办学需要,初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当、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农村教学点学前教育教师队伍,150人无一人辞职。
队伍齐了,“留得住”还要“教得好”。当年定向培养的教师起点低,仅仅只是中专水平,教育部门一方面组织这批老师跟岗学习、外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同时鼓励他们参加学历提高教育,完成协议规定五年内取得专科及以上学历的要求,补齐知识短板。
铁打的校园更要培育“铁打的老师”。而今,新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已经制订,到2020年,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师的补充机制正有序进行。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方琳 通讯员姬廷顺、曹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