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扩大免疫规划10年成效显著
长江日报  2018-04-26 15:57:52

  原标题:武汉扩大免疫规划10年成效显著多种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

  武汉扩大免疫规划10年成效显著

  2018年4月25日是第32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2018年的主题是“预防接种 守护生命”。作为政府提供的一项重要公共卫生决策,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是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有效手段,是儿童健康的基本保障。

  近日, 武汉市出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意见》。其中要求,加快推进医防融合建设,增强传染病防控能力。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维持无脊灰状态,消除麻疹,控制乙肝,降低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

  近年来,武汉市政府对预防接种工作高度重视,社会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市民对传染病预防控制及疫苗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逐年提升。特别是2007年实施扩大免疫规划以来,武汉市疫苗预防接种与免疫规划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哪些疫苗是宝宝必须接种的

  我国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据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目前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腮风疫苗、麻风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多糖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等。第二类疫苗是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常用的有流感疫苗、水痘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

  到哪里去给宝宝接种疫苗 

  卡介苗和第1针乙肝疫苗在孩子出生医院接种,其他疫苗须在相应月龄时,到辖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接种。如果出生时没有接种卡介苗和第1针乙肝疫苗,则需要到辖区指定的预防接种门诊补种疫苗。 

  接种疫苗后出现反应怎么办 

  疫苗作为机体的一种异种抗原,在广泛应用于人群接种时,偶尔会出现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但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极低。

  孩子接种后出现38℃以下发热、轻微皮疹等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由于某些疫苗中的佐剂成分不易吸收,会导致少数受种者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硬结,轻微的可自行吸收。一般情况下,较大的可在24小时内冷敷,收缩血管,使红肿硬结缩小;24小时后热敷,促进红肿硬结消散。注意不要让宝宝抓挠接种部位,以免感染。

  如果出现较为严重的反应,反应持续时间较长或逐渐加重,应尽快与接种医生联系,报告相关情况,必要时到综合性医疗机构及时就诊。

  推迟接种有什么影响

  推迟接种本身不会降低人体对疫苗的应答效果,不会影响抗体产生,但推迟期间人体可能没有足够的免疫力,会增加患病风险。因此,预防接种应尽量按预约日期进行,遇到特殊情况的可以推迟,但不能提前(提前会影响接种效果)。推迟接种的期限并无限制,也不必因推迟而把之前接种的剂次重新接种一遍。

  财政经费投入逐年增加

  免疫规划疫苗增至14种

  2007年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中央、省、市财政经费逐年增加。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对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生命质量和期望寿命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在我国免疫规划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免费疫苗增至14种,可针对性预防15种传染病。其中0-6岁儿童常规接种11种的疫苗为卡介苗、乙肝疫苗、脊灰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麻风疫苗、麻腮风联合疫苗、乙脑疫苗、A 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甲肝疫苗及白破二联疫苗。

  预防接种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近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保障了免疫规划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和可持续发展。2008年,武汉市政府印发《武汉市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2011年又发布《武汉市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办法》,提升了我市流动儿童、常住儿童预防接种服务的均等化。

  监管体系获世卫满分通过

  免疫规划队伍持续壮大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保证疫苗质量,必须要建立独立、完善、能有效行使监管职能的体系,即健全的国家监管体系(NRA)。2011年3月1日,世卫组织正式宣布,我国疫苗监管体系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评估。这标志着,我国从疫苗生产到上市后使用的各环节的监管过程,达到了世卫组织要求,疫苗监管体系符合国际标准,意味着我国在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具有监管保障。

  2014年,武汉市代表国家接受世卫组织疫苗NRA预防接种部分的再评估,以规范的管理、高效的服务获得了世卫组织满分通过。

  武汉市免疫规划工作基础不断夯实,健全并完善了市→区→街(乡)三级网络,目前武汉市共有242家预防接种门诊、93家产科接种点、76家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接种人员1250人。截至目前,多家接种门诊分别荣获群众满意门诊、省级示范门诊、数字化门诊等称号。

  从“互联网+”到“智慧化”

  接种门诊实现信息化升级

  早在10年前,武汉市就将自行开发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全面更换为省级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所有预防接种门诊全部安装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客户端软件,均配备了ADSL网络,以及符合要求的计算机、存折式打印机、备份U盘等设备。

  2011年,武汉市产科接种点建立信息化系统,将所有新生儿基本信息和首针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信息由产科录入信息系统,并推送到各接种管理单位,在产科出生的新生儿建档率达100%。同时,由产科向新生儿家长发放《儿童预防接种证》。

  2015年,武汉市开始“互联网+预防接种”试点工作,大力推广“互联网+”时代儿童预防接种服务的优化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免疫规划管理平台、服务平台,为受种者提供更及时、全面的服务。2018年,预防接种门诊开始向“智慧门诊”方向进一步升级。

  常规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

  连续5年无乙脑报告病例

  武汉市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和接种量逐年上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2017年,全武汉市儿童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达到95%以上,适龄儿童达257万余剂次,形成了强大的免疫屏障,有效地保护了我市儿童健康。

  同时,武汉市通过“常规接种+查漏补种”结合模式,根据疾病防控需要,适时开展单苗或全部/部分免疫规划疫苗的补充免疫、查漏补种或应急接种,最大限度地消除免疫空白。

  在卫生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武汉市疫苗可预防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逐渐下降。在20世纪60年代初消灭了天花;通过脊灰疫苗常规接种、强化免疫,2000年已经阻断了本土脊灰野病毒的传播,被证实为“无脊灰区”,我市儿童不再患小儿麻痹症。

  通过疫苗接种,大幅降低了儿童疾病负担和家庭医疗支出,保障了儿童身体健康。武汉市连续5年无乙脑本地报告病例;百日咳、白喉、流脑等发病率控制在0.05/10万以下;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下降至1%以下;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等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武汉扩大免疫规划10年成效显著

  多种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

  链接

  关于疫苗那些事

  撰文:黄莹 杨小兵 刘翔     摄影:胡冬冬

  江城家长形成意识,到了接种时间就会带着孩子到社区打疫苗

编辑:杨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