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先进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湖北日报  2018-04-25 08:48:56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指出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要先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思路要明确,建立硬约束,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

  ——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指出

  如果长江经济带搞大开发,下面的积极性会很高、投资驱动会非常强烈,一哄而上,最后损害的是生态环境。过去已经有一些地方抢跑,甚至出现无序开发,违法挖河砂、搞捕捞、搞运输,岸线被随意占用等情况,如果这样下去,所谓的长江经济带建设就变成了一个“建设性”的大破坏。所以,我强调长江经济带不搞大开发、要共抓大保护,来刹住无序开发的情况,实现科学、绿色、可持续的开发。

  ——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讲习嘉宾

  夏光 国家生态环境部科技委员会委员、研究员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一次发展观大提升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如果长江经济带搞大开发,下面的积极性会很高、投资驱动会非常强烈,一哄而上,最后损害的是生态环境。过去已经有一些地方抢跑,甚至出现无序开发,违法挖河砂、搞捕捞、搞运输,岸线被随意占用等情况,如果这样下去,所谓的长江经济带建设就变成了一个‘建设性’的大破坏。”长江经济带开发上的无序、“抢跑”为什么说是“建设性”的大破坏?“建设性”的大破坏背后是什么样的开发思维?两年多后回过头去看,从“大开发”到“大保护”,这一重大调整有何战略意义?

  夏光: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关于长江经济带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定下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新基调,一举扭转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经济开发为主导的长江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了压倒性位置,意义重大。

  两年多来,各级决策者以及社会各界的认识有了很大转变,长江流域生态破坏态势开始扭转,生态修复初见成效,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在全国两会上强调要防止“建设性”大破坏,就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想,坚定地把长江大保护进行到底。

  过度占用土地、大规模改变地貌、大面积侵蚀生态环境、大量消耗资源,“建设性”破坏造成的是生态系统功能弱化和生态环境退化。之所以出现“建设性”破坏问题,背后是利益驱动。以“搞建设”的方式进行无序开发,实际所得利益归己,生态环境破坏留给社会和后人,这是一种严重的外部不经济性问题。那些“建设者”也知道破坏性开发的后果严重,所以想方设法“抢跑”,先把眼前的利益捞到手再说。因此,制止“建设性”破坏,关键是切断利益链条,让那些以“建设”为名的破坏行为不仅以后不能得逞,以前“抢跑”的获利也要吐出来。

  从大开发到大保护,这是我国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领域的一次发展观大转变和大提升,其意义不仅限于长江经济带,它也会成为我国其他自然生态系统开发利用的重要遵循。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形成完善的法律框架和决策程序,切实做到在保护基础上开发,在开发中坚持保护,我们虽辽阔但脆弱的国土空间就有了可靠保障。这是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定位的重大历史性贡献。

  不搞大开发不等于不发展,而是实现科学、绿色、可持续发展

  记者:一些地方、一些人认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就是只保护不发展,对这种认识应该怎么看待?今年两会期间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科学、绿色、可持续的开发”,我们应该怎样理解长江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夏光:不搞大开发不等于不发展,而是要用先进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现科学、绿色、可持续的开发和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需要我们找到实现的途径。绿色发展就是连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桥梁。近年来,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级党委政府在绿色发展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很多既保护又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对长江流域的调研,我们总结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六种模式:

  第一是腾笼换鸟,转型发展,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模式。湖北省是全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最多的省份之一,十堰市、宜昌市、黄石市、荆州市等先后获批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第二是生态修复,融合发展,即城乡一体化的融合发展模式。第三是保护优先,飞地双赢即边远地区飞地发展模式。第四是航港拓展,低碳物流即低碳航运的发展模式。第五是资源互补,循环发展即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发展模式。第六是硬件强化,源头去污即过程控制的倒逼型发展模式。这些模式都很好地实现了在保护前提下的发展,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

  沿江省区市的实践证明,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是大有可为的,搞“建设性”破坏是错的,认为“不搞大开发就是只保护不发展”的观点也是片面的,长江经济带必须走科学、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共抓大保护,关键是“共”字,难点也在“共”字

  记者: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九省区二市,“共抓大保护”这个“共”怎么理解和实现?作为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湖北在这个“共”上有哪些文章应该做?

  夏光:共抓大保护,关键是“共”字,难点也在“共”字,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长江在自然地理上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共享长江的生态环境容量,但在行政地域上又横贯九省区二市,被沿江各行政区域分段节制,不同地区对长江的利益诉求有相当大的区别,有些地区仍然存在以牺牲生态环境换一时经济增长的冲动。二是长江具有航运、供水、净化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被不同的行政部门所管理,形成了相互隔离甚至矛盾的职能管理结构。分段管辖和职能分隔,容易把长江这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切割成分散的板块,成为共抓大保护的难点。

  怎么抓这个“共”字?我认为,必须进一步实现中央和地方的共保共治、部门之间的共保共治、地方之间的共保共治、政府和社会的共保共治,进一步增强协同性。同时,各地还需切实担责、主动作为,比如湖北省全面建立河湖长制等。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从宏观到微观、从上游到中下游,从政府到民间的立体保护体系,是做好“共”字文章的关键。

  “阵痛”面前要保持定力和韧劲

  记者:目前湖北宜昌等一些地方在进行沿江化工企业清零行动,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怎么应对这个周期内可能出现的种种压力?“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挑战更是机遇,如何更科学高效地把挑战转化为机遇,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夏光:一段时期的“阵痛”是为了更长远、更健康的发展。当前很多沿江城市都在进行沿江化工企业转型、沿岸非法码头整治等大规模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必然会损失一些产值和收入,但实质上是在走向更健康和更高质量的发展。之所以必须付出这些代价,是因为健康的生态环境对我们的生存具有必不可少的基本价值,恢复了健康的经济肌体将会带来更高的真实收益。

  在发展转型过程中经济增速放缓,是一种必须要面对和承受的“阵痛”。与此同时建议有关方面采取一些积极措施:一是完善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有关专项资金运行机制,在沿江地区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过程中,考虑适当给予经济技术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二是地区在绿色转型过程中,要坚定地走群众路线、创新体制机制,充分相信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广泛地发动企业家和社会各界进行绿色发展的探索,及时把成功经验转化为有利于推广应用的经济政策。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靠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非淘汰不可,绿色、科学、可持续发展才是时代潮流。保持定力、韧劲,坚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定能“笑到最后,笑得最好”。(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思辉)

编辑:杨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