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千古“风雅”世代相传,湖北农民将《诗经》唱上《经典咏流传》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17日讯(记者耿愿)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三千年前,人们用诗词畅言爱意,三千年后,在14日晚播出的《经典咏流传》中,来自湖北房县的一群普通农民,又将原生态的《诗经》从田间地头带到央视舞台,令全国观众耳目一新。
有意思的是,让《诗经》中的经典篇章碰上湖北民间的小调,并非节目组的创新之举。在《诗经》主要搜集者尹吉甫的故乡房县,源自《诗经》的众多民歌已经传唱千年,“中华诗祖”的古风遗韵,在当下这个时代已然成为风景。
从六岁孩童到七旬老者,四代人接力唱《诗经》
最新一期《经典咏流传》中,来自湖北房县诗经民歌农民表演队的18位普通民歌爱好者,与歌手金志文一起,重新演绎了《关关雎鸠》。当来自该表演队的两位6岁小女孩用稚嫩的童声唱响,鉴赏团成员曾宝仪和许多现场观众就忍不住按下“心动”按钮。
主持人撒贝宁介绍,他们都是普通的民歌爱好者,在田间地头干活的时候,经常会唱着这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民歌,但是后来专家发现,他们唱的这些民歌当中,有很多内容,就是传承自《诗经》,像《关雎》《桃夭》等经典作品,直到今天还活在他们的民歌里。
72岁的邓发鼎就是其中代表之一,他说这些民歌都是来自村里老人的口口相传,以前根本不明白,这与《诗经》有什么关系。
在央视演出现场亮相的52岁的康桂春,正是他的徒弟之一,“从小跟着老一辈学唱,在学校里唱,在广场上唱,在田间地头干活唱,走到哪里唱到哪里,现在可以唱一百多首(诗经民歌)”。
17岁的吴雪君,则是康桂春徒弟的徒弟,“在我们那里,这就像流行歌曲一样,很多年轻人都非常喜欢。”
如今,连6岁的杨圆圆和田昀欣,也加入了吟唱《诗经》民歌的队伍,除了《关雎》,《木瓜》也能脱口而出。从六岁到七旬,舞台上的四代房县人生动诠释了经典的代代相传。
从小就会唱,却不知陪伴自己劳作的是《诗经》
64岁的朱其全,是该表演队诗经分队队长。在他幼小的孩童年代,跟着父亲和村里的老人上山放牛放羊干农活时,常听他们唱起“关关雎鸠(哎)一双鞋(哟),在河之洲送(哦)起来(咿哟),窈窕淑女(哟)难为你(耶),君子好逑大不该,(我)年年难为姐(哟)做鞋(咿哟)”。觉得疲倦的时候,一声“嘿哟嗬”,有人接过去,便对起歌来。
“我唱了几十年,都不知道这叫《诗经》。”16日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朱其全说,这些民歌在房县流传了几千年,“我父亲是当地歌王,但他没读过书,也不知道这是《诗经》,能流传下来都是靠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田间劳作,红白喜事,打起锣鼓,想唱就唱。”
直到2004年,有专家到朱其全所在的房县古寺镇考察民间文化,经专家指点,他才知道从小唱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竟是千古名篇。这也激起了朱其全浓厚的兴趣,从此,自发收集、整理和传唱《诗经》民歌,成为他生活的重心。只要听说哪座山上有会唱歌的,哪怕山高路远,也要前去拜访。淋过雨、挨过饿、摔过跤,也会在历尽千辛万苦后发现寻访来的民歌并非源自《诗经》而大失所望,“家里人也反对过,可我就是喜欢啊。”
就这样,朱其全和当地的民歌爱好者一起收集整理了含有《诗经》元素的民歌百余首,除了整理曲调,还纠正了一些不正确的发音,“比如把‘光光(音)雎鸠’纠正回‘关关雎鸠’,把‘苗条(音)淑女’纠正回‘窈窕淑女’”。
唱上《经典咏流传》的这首《关雎》,在当地流传最广,传承下来的有十多个版本。朱其全介绍,当地房县人在婚嫁喜事上会唱响作为吉祥歌的《桃夭》,“桃之夭夭满枝杈,灼灼其华一枝花。之子于归来出嫁,宜其室家迎嫁娶,欢欢喜喜成了家”,来祝福贤德的姑娘找了个好婆家;在家族长者葬礼上,晚辈又会吟诵起“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来怀念父母之恩;还有引用了《伐檀》的劳动号子,“东方发白兮,上山岗兮,砍砍伐檀兮,日暮而归兮”……诗歌混搭着当地方言口语,已全面渗透到房县人的生活和民俗中。
唱了几千年,千古“风雅”仍在世代传诵
《诗经》能在当地历经千年而不衰,在朱其全看来,古人的贡献功不可没。房县是《诗经》主要采集者、编纂者,周朝太师尹吉甫的故里,“先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房县历史上最大的名人,除了在当地修葺墓碑、庙宇,更世世代代吟唱《诗经》,这对我们后人来说,是一笔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财富。”
今人更是接过祖辈的衣钵,将《诗经》文化发扬光大。2011年初,已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朱其全与邓发鼎、康桂春等共5位房县民歌王登上湖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用朴实无华的“姐儿调”唱响《诗经》,一时间让观众惊为天籁。从那以后,一支由当地农民组成的诗经民歌表演队正式集结,当地政府也专门为他们提供了排练场地,大力扶持。平时,大家各忙各的,周末则聚在一起排练,“我们不发工资,很多时候都是义务劳动,但我们是真心热爱《诗经》民歌,将它发扬光大,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近些年来,通过当地的大力推介,这些长在深山的民歌手,开始为外界更多地知晓。而通过他们,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诗经》民歌的魅力。2012年,他们在央视《我要上春晚》比赛中,用一曲原生态诗经民歌《山风》获得了第三名;2013年,他们又在央视《直通春晚》中载歌载舞。此外,这支农民表演队还曾在2012中国农民春晚和第22届星光奖颁奖晚会上有过精彩演出。
正是这些演出经历,吸引了《经典咏流传》编导的注意。“2018年年初收到了节目组邀请,我们去北京录制了7天,由于都是农民,也不会说普通话,很多人在此之前都没上过台,给导演们添了不少麻烦。”朱其全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正如同《诗经》,这些原本古老的歌谣从人民的劳动中升华为艺术,从平凡走向殿堂,如今再由殿堂重新返回到人民的生活当中,经典的含义大抵如此。朱其全说,在他有生之年,他会尽自己所能将《诗经》民歌唱向全国。
[链接]
房县和《诗经》
《诗经》,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位于鄂西北的房县古称房陵,《诗经》主要采集者之一尹吉甫出生、流放都在此地。房县“自古好歌”、最爱唱《诗经》与尹吉甫的关联密不可分。当地许多耄耋老人随口能诵诗说诗,《诗经》中的许多诗句镶嵌其中,和谐自然。
根据统计数据,房县能唱《诗经》民歌的艺人有200多人,共有大约110首含有《诗经》元素的民歌,不少民歌用《诗经》的诗句开篇,或者插入《诗经》的诗句和段落,有的则来自对《诗经》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