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蒋俊宏
开栏语
工会改革改什么?怎么改?2017年,湖北省工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强三性”“去四化”,深入推进工会改革,着力强基层、补短板、增活力,切实把改革成效转化为服务职工群众的能力水平,不断增强职工的获得感,湖北省13万余家基层工会焕发出勃勃生机。4月12日起,湖北日报推出“基层工会改革进行时”专栏,深度聚焦基层工会改革亮点,展现工会改革新作为。
“办事处成立总工会后,我干起活来更有劲、腰杆更硬了。”4月4日,冯军笑着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冯军是宜城市鄢城办事处总工会专职副主席,2015年,他的底气可没这么足。
29岁的冯军担任过鄢城办事处的团委书记、政工科长,2008年起,兼任鄢城办事处工会联合会副主席,“当时我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政工工作上,工会工作只用了不到10%的精力。”冯军说,从前涉及到工会的工作,许多企业都不理不睬,工作很难开展。2015年8月,这里成立了湖北省首家乡镇(街道)总工会,工作开展有了保障,做起事来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是襄阳市总工会夯实基层工会建设的一个缩影。
在宜城,为困难职工创业提供小额贷款,是当地总工会工作的又一创新。“从前,针对困难职工,我们工会都是给钱以及发放米、面、油。后来我们意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成立了小贷工作专班。”宜城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张道洪说,当时启动小贷工作时,一些干部还不理解,认为有风险,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为困难职工办实事,就不能怕麻烦、怕担风险。”2014年起,张道洪带领大家干了起来。
宜城市长贺西饼屋总经理张怡,成了工会小贷的首批受益者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张怡是宜城市粮油供应公司的一名职工,1992年,因单位改制后下岗。1996年,她和丈夫一起开了家面包房,生意不温不火,勉强能维持生计。
2003年,在宜城市总工会帮助下,她到武汉参加免费培训,生意渐渐有了起色。2015年,准备扩大经营的她,遇到资金困难,工会为她提供了8万元贷款,解了燃眉之急。如今,她在宜城已拥有7家连锁店,年营业额达2000万元。“没有工会就没有我的今天,工会就是我的娘家人。”张怡动情地说。
截至2017年底,宜城市共发放小额贷款2000万元,惠及职工269户,到期贷款回收率达100%。
在襄阳市襄州区,当地总工会大力为职工维权,成为职工的坚强靠山。
2008年,襄州籍19岁青年王超,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一工地打工时发生工伤事故,右脚严重受损。由于工程层层转包,无人承担赔偿责任。得知此事后,襄州区总工会委派张国平律师赴甘肃处理此事,通过与施工单位、当地工会的沟通,仅用10天时间,就为王超争取到17万元赔偿金。
2009年,一位在广东省四会市打工的襄州籍女工,头部被铝材砸中,导致脑神经受损,造成频发性癫痫。由于治疗周期长,雇佣单位付出十几万元医药费后,就对伤者不管不顾了,伤者家人陷入绝望。襄州区总工会介入后,通过湖北省总工会联系广东省总工会,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为伤者争取到30多万元的赔偿。“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为一个职工解决纠纷,其实就是在拯救一个家庭。付出再多都值得!”襄州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艳芳说。
仅2017年,襄州区总工会就为职工维权200多人次。2018年,在襄州区,“有问题,找工会”已成为广大职工的共同心声和一致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