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     舆情智库
“长江之腰”挺起“绿色脊梁”
2021-06-18 10:35:04来源:湖北日报编辑:李燕责编:李玥

“长江之腰”挺起“绿色脊梁”_fororder_01

武汉东湖生态治理收效明显,140公顷水域重现“水下森林”,目前平均水质稳定在Ⅲ类,为40年来最好水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摄)

  阅读提要

  6月11日,天门河城区段,68岁的河道保洁员毛小春忙了一天。为应对即将到来的雨季,河道清洁在加班加点。

  捕了大半辈子鱼的毛小春,前些年因天门河水质变差、无鱼可捕,上岸从事河道保洁。“现在水清了,鱼多了,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毛小春的人生转折,勾勒出荆楚环保事业的缩影。

  湖北扼守长江中游,坐拥长江干线最长径流里程,境内千湖璀璨、湿地纵横,被称作“长江之腰”。

  为呵护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近年来,湖北坚毅挺起“绿色脊梁”。

  消臭除劣 河湖变清

  天门河,从荆门流入天门腹地,是天门人的“母亲河”。

  天门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黄雄文回忆,2000年他刚参加工作,第一次见到天门河,那景象令他毕生难忘: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漂浮垃圾不堪入目,水质发黑发臭……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多,全省的污染排放量持续攀升,河湖水环境堪忧。”省生态环境厅重点流域处处长刘春来认为,各地污染以2000年左右为甚,小造纸厂、小水泥厂、小火电……各类“散乱污”侵蚀着河湖环境。

  千湖之省的湖北,优于水,而不应“忧于水”。但水环境改善,绝非一日之功。

  10多年里,天门始终在做一件事——围绕天门河水环境治理,对老城区天门河两岸60米红线内居民进行控建和征迁,为生活污水集并处理打下基础。到2019年,以新建55公里的污水管道为核心,一张全新的雨污分流管网在天门老城区快速延伸。随着工业废水全收集、畜禽养殖上规模、污水处理厂大扩容,系统治理发挥作用,天门河水质从劣Ⅴ类跃升至Ⅲ类。

  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负责人介绍,多年来,以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湖北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以天门河为典型代表,一批河湖摆脱黑臭,水质稳定为优良水平,四湖总干渠、东荆河等水体水质持续好转。

  截至目前,全省国控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均值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214条黑臭水体,全部整治完成。

  河湖清澈,活力回归。武汉人见证了东湖的“蝶变”:借助水生植被和湖边塘水生态修复,140公顷水域重现“水下森林”,有着“草湖”之称的东湖,又恢复水草丰茂的胜景。今年一季度,东湖平均水质稳定在Ⅲ类,为40年来最好水平。

  转型升级 治理“病根”

  水中的问题,根子在岸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手段。

  2013年,湖北成为十八大后首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生态立省”成为发展战略。同年,湖北成为全国首批开展生态红线划定的4个试点省份之一。

  2016年,省政府发布生态红线方案,十堰生态红线区面积15768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67%,在全省市州中占比第一。

  当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守井人”,丹江口市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禁批禁建一切项目,先后关闭化工、钢铁、电解铝等污染企业100多家,拒绝高耗能项目120多个,基本实现耗能污染产业向新兴产业调整。推动绿色工业“强筋”,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丹江口正在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十三五”期间,湖北共实施水污染物减排项目8274个、大气污染物减排项目1134个。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累计排放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13.8%、13.6%、27.3%、24.0%。

  把每一个排污口查清楚治明白!眼下,聚焦长江湖北段12480个入河排污口,湖北正开展雷霆整治,管住“闸口”,让母亲河免受伤害。

  宜昌兴发园区,一口气关闭4个排污口。站在码头边,园区安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余坤眉露喜色:“现在能看到的鱼越来越多了!”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双十”工程(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为主抓手,湖北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实施,长江沿线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全省沿江1公里范围内405家化工企业完成关改搬转,取缔长江和汉江干线各类码头1787个,排查整治217家“三磷”企业,整改完成“千吨万人”水源地问题928个,水清岸绿的长江生态逐步形成。

  今年上半年,湖北再次打响保护长江“6+4”攻坚提升行动,围绕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矢志不渝绘就绿满长江、水润荆楚的锦绣画卷。

  流域共治 同题共答

  黄柏河,全长162公里,承担着为宜昌城区及宜东地区200万人口和100万亩农田供水的重任。

  流域大河,治理之难在于多部门难以统筹、上下游常常“打架”。黄柏河正是如此——发源于宜昌夷陵区,流经远安县,又回到夷陵区,涉及环保、水利、渔业、海事等多部门,“九龙治水”成了“无龙治水”。

  2018年,湖北首部流域保护地方性法规《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施行,为全省流域共治探路。宜昌成立市流域水生态保护综合执法支队,集中行使水利等5个部门涉及水生态保护的116项行政执法权,解决了职能交叉、多头执法弊端;制定出台《黄柏河东支流域生态补偿方案》,市级财政筹措2000万元生态补偿资金,实行水质达标情况与生态补偿资金挂钩,实现水源受益区与水源保护区共建共享。去年,黄柏河18个生态补偿监测断面Ⅱ类水质占比达97.38%;今年,纳入国家“十四五”考核的2个断面全部达到Ⅱ类水质。

  近年来,湖北省探索跨界流域治理路径,先后出现县区自发联盟、市州主导、省级推进等多种模式。85个县市区初步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占县区总数的83%。

  去年底,湖北在长江流域跨省、市、县断面处,建设57座水质自动监测站。“一旦发现水环境问题,能第一时间找出原因和责任方。”省生态环境厅监测处调研员徐戈介绍。

  “十四五”期间,湖北水质监测网络还将持续加密,特别是围绕长江、汉江、清江增设考核断面,重点监测跨市界、跨省界重要的入河口等,厘清上下游、左右岸责任,进一步推动流域共治。

  任重道远 久久为功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1972年,省“三废”治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立,标志着湖北环境保护征程起步。

  在党中央和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湖北生态环境保护从零开始,工作职责从“三废”治理和单一的工业污染防治,拓展到今天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环境监察等多领域。

  截至目前,全省环保专业队伍8000余人,为湖北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运建立,发起成立湖北首家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汉江,毅然走上了保卫汉江之路;

  余红,推进金湖湿地保护和修复,将“龙须沟”变成环境优美的国家湿地公园,湖泊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Ⅳ类……

  8年来,以运建立、余红为代表的86个先进集体和个人,荣获环保领域最高奖项——省环境保护政府奖,成为湖北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中最为生动的剪影之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湖北肩负着‘一江清水永续东流’‘一库净水永续北送’的历史使命,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特别重大。”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吕文艳表示,湖北省将持之以恒抓好长江大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建设美丽湖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通讯员 熊习岸 李斌)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