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     舆情智库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星箭齐飞
2021-06-16 10:34:27来源:长江日报编辑:李燕责编:李玥

  原标题:首颗“武汉造”卫星下线 “新洲号”火箭近期择机发射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星箭齐飞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星箭齐飞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主要产品模型。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星箭齐飞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星箭齐飞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展示的卫星组网模型。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星箭齐飞

火箭产业园展示中心展示的快舟火箭模型。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短短4年时间,在长江北岸的武汉新洲双柳,一座现代化的航天产业新城正在这里加速崛起。

  作为“十四五”湖北省“四大重点基地”之一、武汉市“965”六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之一,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正在打造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有关部门及企业各方发挥“航天精神”,创造项目建设“航天速度”,加快建设千亿元产值的产城融合示范新城。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赶赴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探访了解基地建设最新进展及园区产业发展成效。

  ■ 从制造到“智造”蜕变

  卫星产业园可年产240颗小卫星

  6月11日,记者沿着江北快速路一路向东,顺江而下,历经1小时车程,便到达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只见8平方公里的基地核心区内,一座座现代化的园区厂房拔地而起,航天产业港、火箭产业园、卫星产业园错落分布,航天公园、体育中心绿树成荫,全长17公里的航天大道自西向东贯穿整个基地,园区一派繁忙。

  航天大道北侧便是武汉卫星产业园。园区设有卫星载荷制造中心、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微小航天器制造中心、空间应用制造中心、动力中心和综合保障楼。

  记者走进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只见一座长19.7米、宽17.9米、高15.4米的卫星零部件立体库耸立在眼前。该立体库柔性度高,可满足复杂小卫星零部件的存储,全部由自动码垛软件系统操控,智能配送AGV根据指令可将零部件、工装工具以及整星产品智能化配送至指定的卫星柔性智能生产线上。“AGV智能化程度高,可自主导航,安全避障,在运行过程中能自动避障、智能防碰撞,遇到障碍物时将自动停车,障碍物消失时能自动恢复运转,还具有侧移、原地360度旋转功能,能适应厂房里狭小空间的通行转向及配送。”现场项目负责人说。

  继续往里走,一条卫星柔性智能生产线映入眼帘:几十台自动化装配机器人(AGV)一字排开,机械臂快速、精准地来回作业,一个个卫星零部件、整星成品被传送至生产线各环节……生产线由智能部装工作站、智能总装工作站两大部分组成。“一颗卫星要通过零部件出库、部装、总装等十余道工序,在卫星智能生产线上完成总装集成测试,最终实现成品下线。”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这里可以年产240颗1吨以下的小卫星。

  5月中旬,卫星产业园开园后捷报频传。国内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建成,首颗“武汉造”卫星下线,这标志着我国即将进入小卫星批量生产阶段。

  从单件小批量手工生产到高度自动化生产,生产线实现了卫星生产从制造到“智造”的蜕变。这条卫星智能生产线由航天科工集团二院自主研发,具有“柔性智能化、数字孪生、云制造”等典型特征,通过采用智能制造先进技术,可实现生产过程精准感知、关键工序质量实时控制、制造全过程数据采集与控制等。

  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确保卫星如期下线,科研人员开展了系列攻关,历时429天,成功实现11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完成以卫星智能装配系统为代表的23个系统118台套设备的部署与调试,使卫星智能生产线具备航天器协同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测试、试验、星座运控及卫星应用的条件能力。

  目前,随着武汉卫星产业园开园,其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北京吾天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签约入驻武汉卫星产业园。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入驻园区,成立院士工作站,为航天基地发展再添“最强大脑”。

  好消息不止于此。在基地,随着国内首个低轨窄带通信卫星星座——行云天基物联网项目测运控中心投入使用,一套由80颗常态化运行、覆盖全球的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系统将分三个阶段完成建设并运营,将全球各种物联网信息节点或传感器等进行连接,可广泛应用于集装箱、海洋、石油、地质灾害、气象、应急、水利水务、农林草等八大行业领域。

  航天科工集团介绍,未来将依托武汉卫星产业园,以卫星智能生产线为核心,不断吸引卫星产业配套上下游企业产业生态聚集,构建自主可控、多态化的完整供应链,打造国内最具研产实力和行业资源吸引力的“三公里生态圈”,推动航天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为互联网+产业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 快舟火箭“一站式”生产

  “快舟一号”甲已成功发射6次,“新洲号”近期发射

  与卫星产业园一路之隔,航天大道南侧便是占地500亩的火箭产业园区。记者看到,在一期火箭产业园,建成投用的火箭总装测试厂房、综合厂房、综合楼、动力站等厂房分布在园区各处。

  作为我国首个商业火箭产业园,该火箭产业园一期工程于2020年建成,快舟火箭总装总调项目已经投产,具备年产20发运载火箭能力,可有效供应国内和国际商业航天市场。

  在火箭产业园展示中心,各型谱火箭模型琳琅满目。火箭总装总调中心副主任向志坚介绍,火箭公司目前主要研制“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快舟一号”运载火箭用于微小卫星发射和组网,700公里地球同步轨道总运载能力达200千克。其中,“快舟一号”乙运载火箭直径为1.4米,正在加紧研制。“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直径达2.2米,为国内现役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总运载能力达1吨,可实现“一箭六星”的发射任务。

  在火箭产业园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部装车间内,洁净间、车辆区、自动化仓库、周转区、部段装配区、试验区等六大功能区一应俱全。记者现场看到,一台长30多米的大型火箭发射车停靠在此,正在等待检修和装配。车间内随处可见智能显示屏,在巨大的数字化仓库,工作人员只需轻点按钮,就能随意选取任何一个火箭零部件,由AGV根据指令将零部件自动配送至指定的装配线。

  “在这里,快舟火箭可实现‘一站式’生产,改变了过去需要在多地协同生产的方式,提升了生产研发效率。”向志坚说,在综合厂房,生产线对快舟火箭进行分段制造和组装;在总装测试厂房,技术人员对全箭进行测试,模拟太空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以后,得出它的各项相关参数。测试合格的火箭将发运到外地发射场进行发射。

  “快速响应、快速集成、快速发射”是快舟火箭的品牌特色。“跟普通火箭相比,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更加机动灵活。普通火箭发射前要准备至少一个月,快舟火箭只需要准备几天,在一个篮球场大小的空旷场地,就能由火箭发射车发射升空。”向志坚说。

  据了解,2018年9月至今,产自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先后成功进行了6次发射,把12颗卫星送入太空。今年,火箭产业园有4枚快舟火箭正在进行最后的组装调试,蓄势待发。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其中一枚“新洲号”快舟火箭近期将择机发射。这也是火箭产业园投产后,首枚真正意义上的“武汉造”火箭,它的组装、调试都在位于新洲区的火箭产业园内完成。接到发射指令后,“新洲号”将在火箭产业园装箱、运抵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一颗商业卫星发射升空。

  据悉,今年火箭产业园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补充建设了辅助厂房和数字化生产线,加快火箭的批量化生产,还会增加液体发动机、液体火箭等研发功能,下半年可望投入使用。

  随着火箭产业园的投入运营,“武汉造”火箭将飞得更快更远。

  ■ 开启“航天加速度”

  打造中国“星谷”,加快建设千亿元航天新城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规划面积68.8平方公里。截至目前,8平方公里的基地核心区基本建成。园区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正开启“航天加速度”。

  今年6月,位于新洲双柳的阳大路(环城西路—挖沟桥)改造工程开始进行路面刷黑,全长17公里的道路计划本月底实现通车。改造后的阳大路就是现在的航天大道,道路扩宽至60米,设计时速60公里。作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重要配套项目,航天大道建成通车后,将完善武汉新港和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骨架路网,推动产业园区快速发展,提升集疏运能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进入新洲双柳兴龙街,一组建筑群拔地而起,这里便是武汉同济航天城医院。医院位于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核心区,是武汉“四区两院”公共卫生重大项目,总建筑面积20.7万平方米,设置床位1000张,共有近2500个停车位。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装饰设计总监陈伟介绍,目前医院已经进入机电调试、室内装饰装修阶段,计划7月底竣工交付。

  据悉,在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内首个商业火箭产业园、行云天基物联网项目测运控中心以及卫星产业园相继投入使用。国家级电磁防护材料产业基地磁电项目也将在今年建成。目前,基地8平方公里产城融合示范区已基本成型。航天科技馆、主题公园、体育中心同步建成,武汉同济航天城医院、九年一贯制航天城学校、幸福里商业街等配套设施即将建成。

  5月上旬,武汉航天产业基地增添商业航天新军——22家国内知名企业携22个商业航天上下游产业链项目,与新洲区政府签约,投资总额80亿余元。其中,航天智慧应用产业基地、金马华中区域总部及大型游乐设施研发生产运营基地、电磁防护材料科研生产基地(三期)等重大项目签约落户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新洲区委负责人表示,该区将遵循新发展理念,按照东部产业核心区、中部商务中心区、北部生态创新区和西部产业配套区梯次开发,重点发展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规划在“十四五”末建成千亿元产值航天产业基地,打造一座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航天新城。

  新洲区将依托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围绕商业航天领域全方位招商引资,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聚力打造中国“星谷”,发挥产业引领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长江新区”新副城,构筑中部地区新一代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长江日报记者谭德磊 陈俞 通讯员程书雄 刘慧 魏韩冰)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