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     舆情智库
咸宁农民“卖风景”
2021-03-05 11:22:09来源:湖北日报编辑:胡礼国责编:石丽敏

咸宁农民“卖风景”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10305083306

2019年12月31日中华古瑶第一村开园时的热闹场景。(资料图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摄)

  阳春三月,鄂南山花烂漫。每逢节假日,各大景区游人如织。

  2020年,咸宁市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市38.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咸宁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等4家单位和5名党员干部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个人。在众多扶贫产业中,旅游产业特别亮眼,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剂。

  “卖柴禾”青年返乡“卖风景”

  “大年初三就忙起来了,春节游客不低于3万人次!”3月1日,通城内冲瑶族村,野樱花在雨中绽放,“瑶媳妇”刘英和丈夫胡有志一早就开始忙碌。

  “瑶媳妇”饭店是胡有志在自家屋基上建起来的。他今年38岁,父母早逝,与姐弟相依为命,“穷得卖柴禾!”他早早外出打拼,开过工厂、办过贸易公司。家乡是瑶族故里,2015年他返乡创办“瑶乡人家”农家乐。

  2017年底,咸宁市获“中国古瑶文化之乡”称号,通城县成为“中国古瑶文化传承展示基地”。通城县应势将内冲瑶族村打造成“中华古瑶第一村”景区。

  “曾经卖柴禾,现在卖风景!”看到家乡巨变,2018年,胡有志增加投资扩大经营,在“瑶乡人家”农家乐旁边建起了集吃、住、购一体的“瑶媳妇”饭店和民宿。

  妻子刘英着一身瑶装,通过短视频、直播成为网红,线上线下生意红火。

  2019年12月底,“中华古瑶第一村”正式开园,不久却就被疫情泼了一盆冷水。但他们通过网络向网友推荐古瑶文化。疫后重振,景区开园后,沉寂的村庄又活起来了。为了吸引人气,夫妻俩还承接了景区演艺。“主要挖掘瑶文化,打造自己的IP!”

  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发展了农家乐12家,民宿8家。村支书胡金文说,其中有不少脱贫户,旅游让穷山沟变成金山沟!

  “仅门票就有200多万元!”通城隽达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斐介绍,去年景区游客达15万人次。今年景区全面升级,瑶乡大药谷景区、网红萌萌屋等已经建好准备迎客。

  封闭村庄变网红景点

  “村里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6357元上升为2020年的1.9万元!”3月1日下午,参加完崇阳县金塘镇畈上村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后,驻村第一书记张劲松高兴地介绍着脱贫成果。

  畈上村地处幕阜山区中心地带,景色秀美,但因交通不便,鲜为人知。2015年,湖北科技学院机关党总支书记张劲松带队驻村帮扶。

  当年,该村沈氏兄弟返乡投资打造柃蜜小镇,借力幕阜山旅游扶贫公路,曾经封闭的村庄变成了网红旅游目的地,每到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

  该村曾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4户502人,2018年4月景区开园后,100多名村民在景区上班,其中有68名贫困户。景区每年支付工资300多万元,村民成为职业农民。

  畈上农家乐饭菜飘香。老板陈四明今年62岁,2015年,他和妻子给景区建设工人做饭,后来发展成农家乐。游客越来越多,儿媳妇和儿子也辞职回来帮忙。

  陈四明家火塘上方挂满腊肉,色泽诱人。他说,今年1月到现在,已经卖了9头猪。“这几年年均收入50万元,下一步准备把后院打造成高端民宿!”

  村里的山上,野樱花成片怒放。白墙黛瓦村居和景区的玻璃栈道、摩天轮构成了绝妙的山水画。5年时间,一个偏远的贫困山村成为“国家森林乡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柃蜜小镇也升级为4A景区。

  目前,景区正在招商引资,准备建设二期项目。

  旅游带动村民发展全产业

  “今年继续养黑山猪,还想办农家乐!”通山县南林桥镇石门村九组夏雄伟家门口,一辆白色的SUV被擦得像镜子一样。他今年41岁,夫妻俩当年因病致贫。2016年,扶贫工作队和县农业农村局帮他申请到10万元无息贷款,办起黑山猪养殖场,到了年底,工作队帮忙销售。连续几年,他家年收入超过12万元,不仅还了贷款,还全款买了新车。

  他说,村里原来交通不便,2018年,市委办驻村工作队将旅游公路修通,打造楚王游猎遗址、长夏畈古民居等景点。村里从此变了样,年游客量超过10万人次,2018年摘掉穷帽,现村集体收入超过25万元。

  春节期间,通山隐水洞人头攒动。景区负责人介绍,今年春节平均每天游玩人数超过1500人,景区200名工作人员中,有185人是本地人。

  在旅游带动下,隐水洞边的板桥村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土特产店等,吃起了旅游饭。大畈麻饼也因此火了起来。在省纪委监委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阳春园食品有限公司提档升级,带动300多户农户参与芝麻、油茶、油菜种植,直接安置就业80余人。

  “有女莫嫁板桥郎”,曾经贫穷的大畈镇板桥村现在变成了旅游名镇,2018年底全部脱贫。今年初,全村81户入股脱贫户收到分红12.15万元。该村成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鹏 通讯员 周雨 孔帆升 刘建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