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     舆情智库
科技助湖北省棉花产业重现生机
2020-11-30 14:03:29来源:湖北日报编辑:苏喜茹责编:石丽敏

科技助湖北省棉花产业重现生机

沙洋县马良镇北港村机采棉现场。(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棉花,曾是湖北的优势农作物。受国家政策影响和比较效益影响,前些年,湖北省棉花产业走向低谷。

  随着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2020年以来,国内棉花产业形势发生变化,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不二选择。湖北棉花产业如何寻找突破口,顺应新变化,再创辉煌?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进行了采访。

  鄂棉曾经辉煌

  早在十年前,谈起棉花产业,湖北是长江流域重要棉区,在全国地位不容忽视,最高峰时,全省棉花种植面积超过800万亩,加工企业上百家。

  2014年起,国家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突出,机械化采收尚未突破,种植棉花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种植棉花意愿下滑。

  “棉花之乡”天门曾以面积大、产量高、品质优闻名全国。如今,天门昔日的棉花规模种植基地基本绝迹,取而代之的是蔬菜、大豆等经济作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9年,湖北棉花面积已从623.39万亩调减到244.25万亩,总产量由45.97万吨下降到 14.36万吨,棉花产业处于历史低谷。

  省农业农村厅专家介绍,我国棉花种植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以及新疆产区,在政策的指挥棒下,中国棉花主产区已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新疆“三足鼎立”演变为新疆“一家独大”。

  由于省内棉花资源减少,鄂棉加工企业为求生存,远赴新疆,通过委托加工、包厂经营等方式开展合作,也只能维持微薄利润。

  产业西移,内地棉花产业风光不再。为稳定国内棉花供需,2017年,国家以新疆为重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主产区为补充,划定棉花生产保护区3500万亩。其中,湖北200万亩。

  科研十年从未停步

  尽管产业在萎缩,但科技攻关并未止步。

  在位于鄂州市的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150亩棉花试验田里,2100余份育种材料凝结了湖北省农业科研人员的心血。

  “选育一个优良品种,需要8至10年时间。”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棉花育种团队负责人蓝家样告诉记者,虽然这几年受国家政策变动影响,省内棉花产业不振,但湖北在棉花育种上的科研攻关从未停歇。2010年,湖北率先在长江流域开展了短季棉品种选育和品种审定工作,到2019年,农业科研部门和种子企业先后育成早熟直播棉花品种10个。

  除了育种,轻简化生产也是主攻方向。湖北省棉花科研、教学、推广和企业紧密合作,以棉花轻简高效生产为主攻方向,加大棉花品种、种植方式和种植模式创新与攻关力度。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研究制定了麦油后棉花直播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大大节省了人工、农药和化肥投入,提高植棉效益。据调查,高产示范户棉花籽棉亩产250至300公斤,接近杂交棉产量。2018年监利国力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棉花380亩,籽棉亩产量达到275公斤,亩产值达到1850元,节省肥料投入40%,减少用工40%。

  让轻简种棉技术在更多田野开花结果。湖北省在荆门、荆州、黄冈、天门等棉花主产区开展试验示范,逐年扩大示范面积和规模,2020年棉花轻简化种植规模达到10万亩以上。

  高质量发展是突破口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日渐复杂多变,棉花作为重要的战略储备物资,或将迎来新的发展格局。

  2020年初,针对棉花市场潜在需求,国家从棉花市场供给侧出发,通过时间窗口规划、价格机制设计以及保护市场措施,有效激活棉花市场上下游。这也释放出坚定发展棉花产业的信号。

  “以科技引领,推动棉花产业向高质量发展,将成为产业重生的突破口。”省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羿国香认为。

  据了解,目前棉花生产仍然以杂交品种、育苗移栽、大水大肥的传统棉花生产方式为主,受人力成本不断攀升的影响,这种传统生产方式直接导致棉花市场竞争力弱、生产不断萎缩。

  打造示范样板,让“盆景”变“风景”。湖北省将继续支持农技推广和科研部门在新品种选育上下功夫,培育生育期短、品质好、宜机采的品种,宣传推广新型植棉技术,扩大示范样板的辐射带动作用。

  目前国家对棉花实施目标价格补贴,长江和黄河流域棉花补贴标准不足新疆的一半。羿国香建议,国家应提高长江和黄河流域棉花补贴标准,籽棉价格加补贴每斤4元以上,棉农才会有种植积极性。

  “用好棉花保护区政策,吸引更多农业主体投身产业。”湖北银基棉业负责人很有信心地说,多种经营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内地棉花产业的星星之火才会再次燎原。(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通讯员 罗真)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