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导航_fororder_广告1
荆楚大地
新闻热线:027-88153686
长江入湖北第一关的“疫”线守门员战疫赛道上有一种汉马版的暖心服务物业小哥骑单车给居民运套餐 100多斤猪肉挂满车把隔离点内中风老伴得到悉心照顾 七旬老人“实名”视频致谢妇女节6名一线工作者讲述抗疫故事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力争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武汉:用爱心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父亲走了 她沿着父亲的脚步踏上防疫一线湖北十堰“90后”女辅警创作漫画为战友一线战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稳岗返还5.53亿元 惠及企业10.35万家武汉: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战疫最前线】除了治疗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还做了这些暖心的事浦发银行潘卫东:加速数字化转型 促企业复工复产 保民生服务畅通江夏区方舱医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园采购10吨防护物资直飞运抵武汉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向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干部发出倡议武汉实现核酸检测日清日结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康复隔离的通告(第16号)组图:拿起儿时笔 手绘战“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江夏中医医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张定宇妻子为新冠肺炎患者献血浆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专家: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学生(中、英、法)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严格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号)209名滞留同胞乘国航包机回家武汉开发区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 每小时给道路桥梁量一次“体温”武汉见证:急难险重有我子弟兵武汉百万中小学“线上开学” 特殊典礼开启新学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职工用“五谷杂粮”作画 为武汉加油祈福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全民监测体温的几个问题的答复武汉三种方式强化发热病人排查社区防控:筑牢第一防线寂静的城市 坚守的市民湖北郧西:54个宝宝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转运首批患者的车辆抵达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 对违纪违法者坚决查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0名患者集体出院17个文艺人共谱《武汉伢》《战书》如确有需要 武汉将申请进一步延长春节假期武汉市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线上开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湖北将在3天内扩大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产能禁行首日 武汉商超供应有保障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工 12天内交付

城市的气质要“风雅兼具”——专访著名作家、湖北省文联主席刘醒龙

2019-09-20 11:51:24|来源:湖北日报|编辑:苏喜茹|责编:程茜

城市的气质要“风雅兼具”——专访著名作家、湖北省文联主席刘醒龙

图为:刘醒龙激情挥毫:世界爱武汉,我们共精彩。

  隔着窗,夏日的清风鸣蝉,更显得书房幽静。

  在著名作家、湖北省文联主席刘醒龙的这一方小小天地里,有书,有茶,有文墨。其中,一副自撰俗语对联很是特别——“长角的都不是食肉动物,开花的成不了栋梁之材。”

  这句话,他在很多场合都提及过,儿子的毕业典礼上、随笔的散文小集里。刘醒龙说:“我们这代人,最远到达了天涯海角,而当代年轻人的理想比火星还远。去的地方再远,越要记住生养你们的这片土地。”

  以《挑担茶叶上北京》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被称为“中国文学双冠王”的他,执笔35年间,代表作还包括《圣天门口》《黄冈秘卷》《蟠虺》等各类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百余篇。

  生于湖北黄州,现居武汉,在刘醒龙笔下,有对故乡山川田野的无尽眷恋,也有对武汉大江奔流的别样情感。

  一万里,上长江

  从《上上长江》,写武汉城市的浩大与壮阔

  一万里,上长江。

  2016年,刘醒龙干了一件“大事”——分4个阶段,历时12个月,走了40多天,从上海崇明九段沙,由东向西,上溯至唐古拉山脉沱沱河。

  每行走一地,回到旅馆,他迅速写下还冒着热气的手记,第二天一早就在《楚天都市报》上与读者见面,这是才情才智与体力精力的双重考验。

  2017年,这本被誉为“新长江之歌”的《上上长江》集结出版,在业界引起震动。

  从吴淞口,到可可西里;从各地博物馆,到三峡大坝;从浔阳楼和金山寺,到屈子祠和杜甫墓;从文人山野轶事,到失路英雄悲歌……循着6379公里长江的奔流足迹去拜谒,刘醒龙心中的赤子情怀被一点点唤醒。

  回顾这场行走之中,沿途的山川风景与地理人文,刘醒龙说:“一段段的江流不一样,一座座的城市也不一样。”“其中,由于地理位置特性,武汉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浩大与壮阔。”他说,“武汉多一条江,也多一种文化。汉水由北向南汇入长江,造就三镇鼎立的格局。两条大江像人生偶遇一样发生交汇,让武汉既有汉水的清朗,又有长江的奔放,这种‘大江东去’的气质,在中国甚至世界城市之中都少有。”

  谈及近年来武汉的变化,刘醒龙也没有离开“江”的话题。他回忆,20多年前初到武汉时,长江二桥正在修建。

  “那时我看了一篇的文章,说按照国际惯例,像武汉这样的城市必须要有20座以上的过江大桥。”他回忆,当年觉得是“天方夜谭”,但转眼之间,两江四岸已经被11座大桥横跨。

  “城市表象的变化终究会带来内在的变化。”刘醒龙说,城市的气质要“风雅”兼具,过去武汉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小市民文化。外地人提及武汉,即想到汉正街、吉庆街,如果用“风雅颂”来比较,作为俗众的“风”已经足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武汉城市文化有了明显改变,“雅”的一面也正在慢慢强化与展现。

  以文字,写时代

  率“文艺鄂军”,让基层文学散发光芒热量

  《上上长江》中,刘醒龙写江,写城,写史,写今。另外几部长篇代表作《圣天门口》《黄冈密卷》《天行者》与《蟠虺》中,他则以小人物命运,展现大时代浪潮。

  自2018年当选新一任湖北省文联主席后,深感肩头责任重大的他,谈及新时期文艺鄂军如何实现新作为,表示要从基层文联切入,激发他们的活跃度与创造力,让这些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文字散发更大的光芒与热量。“从2018年开始,我走访了80多个县市区,与上千名基层文艺工作者面对面交流,发现各地都非常注意打造传统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做创新展示。”刘醒龙说,“目前来看,较为迫切的是要将地方文艺资源进行符合文艺规律的整合,形成一个合力,拧成一股绳,才更有力度。”

  2018年,他去郧西、秭归县拜访当地的“骚坛诗社”。这个诗社隐于大山深处,有600多年历史,像是历史特意珍藏的一条文学正脉。

  令刘醒龙动容的是,诗社成员全部是当地农民,他们于农闲时候聚在一起,以这些写于房前屋后的诗词,以及田间地头的吟唱,传达质朴真诚、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精神。

  对此,在他看来文学的筋骨也是时代的脊梁。“笔下的许多小人物,放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连一朵浪花都不是。”刘醒龙说,“文学的任务就是记录这些连浪花都不是的普通人,来印证历史与时代的伟大变迁。”

  从故土黄州,到江城武汉,近年来刘醒龙笔下有旧人旧事,也有时代新章。作为湖北省博物馆的荣誉馆员,第一次隔着玻璃看千年楚地的青铜重器“曾侯乙尊盘”,他即被深深吸引住了。随后,一篇围绕此创作的《蟠虺》诞生。

  这部作品之中,有知识分子的坚守,有世道人心的挣扎,有欲望良知的争斗,最终呼唤的是“信”与“真”。刘醒龙表示,后期还会有更多与武汉相关的文学作品,来创作与呈现。

  以自然,为情结

  与生态共生,是社会发展更为长远之道

  2019年,刘醒龙新作《刘醒龙文学回忆录》发布。

  在这本回顾自己故土、父辈、求学、从文经历的实录之中,第二章的名字叫《唯有故乡才能给我们以未来》,他讲述了自己黄州的家、武汉的家。

  儿时田埂边摇曳的芭茅草、漫天的油菜花,常常出现在他的梦中与笔下。定居武汉后,他也曾洋洋洒洒写下《东湖赋》:“或称第一白云黄鹤散淡,第二枕流珞珈遗范,第三群雄中原问鼎,第四屈原行吟泽畔。如此东湖四绝,天堂也无再三。”

  对乡野,对自然,刘醒龙有着特别的情结。他说:“城市建设得再大,都会有一个小小的公园,这里就是城市与自然的一个连接点。”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进程之中,一些破坏生态的行为,最终也得到了自然的反击与警告。对此,刘醒龙认为,城市与自然并不应是对立的关系。

  “任何企业,任何行为,和自然都不能形成一种天敌的关系,企业要做自然的朋友。”刘醒龙说,“在自然规律之下,取自然之需,这才是企业的正道。”

  作为在业内率先将“做卓越的绿色企业”写入公司愿景的万科,成立35年来一直在深入思考企业与自然,建筑与生态之间共生的关系。

  无论是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的技术探索,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的责任践行,还是“园建先行”理念的推行落地,亦是通过自身影响撬动多方力量共建行业绿色生态,万科的绿色足印深深。

  在2019年4月至10月期间举行的北京世园会上,万科身影亦有闪现——作为其主导建设与运营的四大核心主场馆之一,一座近万平方米的“植物馆”,囊括从棕榈树林,到蕨类苔藓,近千种、逾2万余株植物,展示的正是自然界中最原始强劲、令人敬畏的“生命力量”。

  这种震撼观感,刘醒龙在甘肃平凉一处山坳,仰视一棵生长了3200余年的国槐时也有过。他在《树大山河远》之中这样写道:

  “仅就生命力来说,这个世界上,走得最远的不是两条腿的人类,也不是四条腿的动物,更不是长着成百上千条腿和索性一条腿也没有的爬行长虫类,甚至都不是长着轻盈翅膀满天翱翔的飞鸟,而是狂风暴雨、山呼海啸也卷不走的那棵树。”

  文字与自然,总能激起人们共通的情感。一撇一捺的文字写就的是人们的精神家园,而一草一木的自然,则保卫的是人们的永久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