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导航_fororder_广告1
荆楚大地
新闻热线:027-88153686
长江入湖北第一关的“疫”线守门员战疫赛道上有一种汉马版的暖心服务物业小哥骑单车给居民运套餐 100多斤猪肉挂满车把隔离点内中风老伴得到悉心照顾 七旬老人“实名”视频致谢妇女节6名一线工作者讲述抗疫故事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力争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武汉:用爱心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父亲走了 她沿着父亲的脚步踏上防疫一线湖北十堰“90后”女辅警创作漫画为战友一线战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稳岗返还5.53亿元 惠及企业10.35万家武汉: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战疫最前线】除了治疗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还做了这些暖心的事浦发银行潘卫东:加速数字化转型 促企业复工复产 保民生服务畅通江夏区方舱医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园采购10吨防护物资直飞运抵武汉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向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干部发出倡议武汉实现核酸检测日清日结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康复隔离的通告(第16号)组图:拿起儿时笔 手绘战“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江夏中医医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张定宇妻子为新冠肺炎患者献血浆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专家: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学生(中、英、法)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严格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号)209名滞留同胞乘国航包机回家武汉开发区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 每小时给道路桥梁量一次“体温”武汉见证:急难险重有我子弟兵武汉百万中小学“线上开学” 特殊典礼开启新学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职工用“五谷杂粮”作画 为武汉加油祈福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全民监测体温的几个问题的答复武汉三种方式强化发热病人排查社区防控:筑牢第一防线寂静的城市 坚守的市民湖北郧西:54个宝宝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转运首批患者的车辆抵达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 对违纪违法者坚决查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0名患者集体出院17个文艺人共谱《武汉伢》《战书》如确有需要 武汉将申请进一步延长春节假期武汉市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线上开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湖北将在3天内扩大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产能禁行首日 武汉商超供应有保障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工 12天内交付

创新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

2018-03-29 11:43:41|来源:湖北日报|编辑:杨坤林|责编:孟慧

【人物专访】创新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思辉

  访谈嘉宾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长江学者 邵新宇

  在创新被定义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今天,知名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应担负怎样的使命,大学应怎样呵护创新活力,怎样妥善处理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日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华中科技大学南三楼专访了数月前履新的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这是他上任后,首次接受媒体专访。

  提 要

  ■四年也许不够,但这四年时间足够给孩子们植入创新的基因、播下创造的种子。这实际上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创新”的核心要义已经通过四年的学习融入每一个学生的血液,并伴随他们一生。

  ■一所真正的创新型大学不能一味去“跟单”,而要静下心来思考社会的发展方向、技术的突破方向。

  ■不仅要将高校实验室的“青苹果”进行产业化,转化成高性能、高可靠性、高性价比的“红苹果”,而且发展系列化产品、多元化产品,形成“苹果树”,实现从“样品”到“产品”再到“产业”的过程。

  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从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作为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科研工作者,邵新宇对创新有着独到理解。他对记者说,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了50余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创新有很多层次,从科学技术本身来讲,可以将“创新”分为五种。

  第一种是指原理性的、类似真理的原创性发现,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第二种是验证原理的研究,比如原子弹起初也是一种原理上的存在,但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把原理变成了现实,这就是一个验证原理的过程,引力波被验证也是这种情况。第三种是新产品、新业态创新,改变传统产业方向和格局,如数字相机、互联网经济等。第四种是跟进性创新,别人做出来了,但我们没有,这就需要去效仿、钻研、赶超,突破技术壁垒。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科学家完成了很多跟进性的创新。第五种是集成性创新,比如高铁,涉及材料、力学、物理等多种技术门类,主要技术是我们的,有些技术是别人的,未必非要等到自己掌握了全部技术再去做,那样就可能错失很多市场机遇。

  邵新宇认为,中国的高校、科研院所及科研工作者要注重不断掌握核心技术。只有掌握了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在国际竞争甚至别人试图“卡脖子”时,才能保持风轻云淡的从容自信

  警惕大学生“双创”误区,扎实务实才能实现“创业梦”

  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作为新近履新的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认为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应该发挥扛鼎作用,责无旁贷。

  邵新宇分析说,大学最核心的责任和功能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潜力的人。有人会有疑问,大学短短四年时间,能够实现家长、社会那么多的期望吗?四年也许不够,但这四年时间足够给孩子们植入创新的基因、播下创造的种子。这实际上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创新”的核心要义已经通过四年的学习融入每一个学生的血液,并伴随他们一生。

  对于大学生休学创业的各种传奇故事,邵新宇有明确的态度。他说,时下那种过度宣扬创富神话,似乎大学期间非得有实体店面、公司,才是所谓的“双创”人才,这种认识实际上是存在问题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不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不学习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创业”能轻易成功吗?像比尔·盖茨这样辍学创业成功的天才毕竟是极少数,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在大学阶段接受系统的教育才是成长成才的基础。

  邵新宇认为,创新的人一定是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并且个性得到施展的人。邵新宇主张,华中科技大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精英化的通才。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说,当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学了很多东西,现在做研究时虽然很多也没用上,但知识是触类旁通的,知识积累的过程、专业训练的过程,也就是思想贯通的过程、形成认知体系的过程,这是终身受益的。因此,邵新宇主张青年学子在校期间应扎实学好专业知识,不要指望空中楼阁似的“灵光一现”。同时,社会舆论也应适当克制对那些“传奇故事”的过度渲染,以免对学生造成误导。在校大学生即便要创新创业,也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去突破。

  教授应多给学生上课,不能老窝在书斋里、实验室里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人才政策、创新机制都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

  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不足,邵新宇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讲台上大学者、大专家的身影还不多。

  邵新宇分析说,像西南联大时期,知识分子南渡,大批青年学子在颠簸中、在茅屋下、在防空洞里如饥似渴地学习。当时的办学者、授课者,大多是各个领域赫赫有名的大学问家、大科学家。战时颠沛流离,没有实验室,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学生上。这一教不得了,文史哲理工农等各领域大师一起发力,学生基础功底厚,专业知识扎实,受益终身,出现了空前的人杰井喷气象。这个现象启示我们,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根本在教育,教育的根本在教授。必须形成一种机制,让大专家、名教授亲自给学生上课,而不是老窝在书斋、实验室里,更不能总想着到外面去拉项目、搞创收、当老板。

  邵新宇认为西南联大给现今大学的另一个启示是: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学科交叉。西南联大时期,校舍也没多大,各领域大师云集一处,竺可桢、华罗庚、梁思成的课,文科学生可以去听;陈寅恪、梁漱溟、闻一多的课,理工科学生也去听。这种无心插柳的学科交叉,让很多青年学生学贯中西、文理融通,打下了成为大师的基础。

  现在,大学院系划分得那么细,专业之间也有泾渭之隔,在学科交叉上往往做得不够。怎么办?邵新宇的想法是,华中科技大学下一步要在促进学科交叉培养上下功夫,人文社科类的学生要了解基本的理工医科知识,理工医科学生也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同时,高校要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

  大学应有意识地阻隔外界的喧嚣,让师生保持创新的定力

  机械学院在华中科技大学甚至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都非常知名,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院长的邵新宇认为机械学院能够成为华中科技大学的“王牌学院”,能够成为创新的一面旗帜,也是很多年下“笨功夫”积累而成的。

  邵新宇分析说,多年前,报考机械学院的学生人数并不多,分数也不高。好在机械学院有个一贯的特点——坚持精英化通才培养,比如学机械的,也需要掌握其他领域的一些基本知识。科研具有关联性,一个机械方面的问题,也可能是材料问题、力学问题,甚至是人文问题。这就需要学生涉猎更广泛一些,掌握的东西更多一些,多下笨功夫去学习。目前华中科技大学的机械专业无论是在招生还是就业上都很有优势,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机械工程被列为A+。

  谈到创新,社会舆论常常强调大学与企业、与社会融合,邵新宇则认为,学研产对接是对的,但高校科研工作者不能满足于被牵着鼻子走,得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否则就会完全沦为一个“跟班”。当前,社会需求很多,企业的订单式研发需求也很旺盛,靠“跟单”可能会有不少项目和不错的收益。但一所真正的创新型大学不能一味去“跟单”,而要静下心来思考社会的发展方向、技术的突破方向。大学是有思想的地方,也应该是探索真理、最具有时代引领力的地方,主动的创新创造比被动的“跟单”更重要。

  邵新宇直言,目前社会上有些浮躁的倾向,恨不得今天上午有个什么需求,下午你就按照他的意图创造一种技术、发明一个东西,但是创新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不投入足够的精力,不到一定的时间是出不来的。所以,办学者需要对社会的繁华、喧嚣保持谨慎,保持一定的距离。大学的“围墙”必须一定程度地阻隔外界的喧嚣,让校园内的师生安安静静,保持一种“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

  破解科研产业“两张皮”,需要嵌入“第三张皮”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研工作者应该怎样把握科学研究的自主性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关系?突破口在哪里?邵新宇总结出了一套“青苹果—红苹果—苹果树”的模式,即不仅要将高校实验室的“青苹果”进行产业化,转化成高性能、高可靠性、高性价比的“红苹果”,而且发展系列化产品、多元化产品,形成“苹果树”,实现从“样品”到“产品”再到“产业”的过程。

  邵新宇分析说,人们常常抱怨大学研发和企业生产需求是“两张皮”,存在相脱离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两者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如何使这两张皮紧密粘接到一起?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居于大学和企业之间的介质,需要在两者间加入“第三张皮”。这张皮轻薄透明,具有极强的粘合性。比如华中科技大学设立的工业研究院,就专门负责对接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也掌握了企业的发展需求,架起了一道学研产对接的桥梁。

  邵新宇进一步分析说,大学需要与企业、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这“第三张皮”则居中起联系作用。它一方面推动创新完成“原理—技术—产品—产业”的过程链;另一方面又类似一个玻璃墙,立在高校和企业、社会中间,透过足够的光线,让双方互相能够看得到对方的供给和需求,但是不会造成干扰。同时,这“第三张皮”虽归属学校管理,但不妨碍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业研究院中,负责对外联系成果转化的工作人员,就一门心思按照市场法则去开拓;教授就安安心心教学科研,不用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和企业联系、谈判。

  邵新宇告诉记者,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就是学校按这种新模式组建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经过几年发展,已经快速成为我国制造领域知名的新型研发机构。因为在科技体制方面勇于创新,该工研院被《人民日报》、央视“焦点访谈”称为“全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典型代表”。

  下足功夫,让一流的人认定你是“一流”

  现在大家都在谈“双一流”,华中科技大学有何举措推动“双一流”建设?邵新宇表示,2017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名单),8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在“双一流”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应该说,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全体华中科技大学人的共同梦想,更是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

  邵新宇认为,一所大学能不能称之为“一流大学”,关键要看三个方面:第一,一流的学生愿不愿意到你这里来求学;第二,一流的教授愿不愿意来任教;第三,一流的同行是不是认为你是一流。如果暂时还不是“一流”,也不要妄自菲薄,而是找准差距,下笨功夫,重视人才、重视平台、重视机制,不断奋斗,争取成功。

  对未来的办学,邵新宇有清晰的定位,他对记者说,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华中科技大学应继续务实苦干,有所作为,有所创造,努力成为人才培养的高地、科技创新的高峰。